促消费增强经济免疫力
遍布世界各地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曾经促成中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而今,依旧高位运行的贸易顺差,赫然表明消费与生产能力的不对称。生产能力快速走在消费的前方,而消费缺乏动力,此种局面不仅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增长,更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伊 巍
遍布世界各地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曾经促成中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而今,依旧高位运行的贸易顺差,赫然表明消费与生产能力的不对称。生产能力快速走在消费的前方,而消费缺乏动力,此种局面不仅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增长,更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内需、出口、投资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际金融危机袭卷而来,出口受挫,投资力挑经济增长的重担,内需同时被寄予拉动经济前进的厚望,各种促内需的政策陆续出台,却收效甚微。经济增长到了调整结构的转型期,消费再次被提到重要位置。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二五”的主要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结构调整的目标。
我国经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增长方式,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郎丽华认为,增长方式从长期总供给的角度看,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到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短期总需求的角度,是指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与消费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济转型将会助推消费水平升级,同时,消费也会反哺经济转型。
消费率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我国的消费率已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的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反,2011年的投资率却高达48.3%,比世界平均水平22%高出26个百分点。
影响消费和消费率的最主要原因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除投资、出口等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之外,就是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挤压。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过快,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出现严重下滑。加之住房、读书、看病等支出大幅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不仅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逐年下降,而且消费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医疗、教育、旅游等,可以改变中国将来的收入结构。消费如果从现在占GDP不到四成的水平能够回升至45%,甚至向国际平均水平60%看齐的话,将是一台最强大的经济发动机。
在强调消费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不能忽视投资的作用。转型本身需要依赖于投资,转型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投资。转型意味着技术进步、创新和知识积累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也需要大规模机器设备的更新,离不开大规模的投资。另外,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离不开投资。消费的增长依赖于收入的增长,收入增长又依赖于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依赖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