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呼吁吸取邻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乔文心 | 2013-06-26 10:20 546

  尽管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但发展背后的隐忧也在困扰着国人,中国经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在今后10年或是20年之内突然出现停顿?不断进行

  尽管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但发展背后的隐忧也在困扰着国人,中国经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在今后10年或是20年之内突然出现停顿?不断进行的制度变迁能否成为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这本由池田信夫所著的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或许能够传达来自日本自身的反思声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日本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终身雇佣制是日本的“好传统”吗?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和教训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了,想要维持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人们也未必期待它高速发展。较之单纯的财富增长,更多人期待的是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公平。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样的诉求和声音也并不鲜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经济增长背后的重重迷雾?

  【什么导致了泡沫经济】

  通常人们失去朋友不是因为拒绝借钱,而是因为借了钱。 ——叔本华

  重新审视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经济泡沫,作者认为其根本源于1985年9月的 “广场协议”,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之后,出口情况严重恶化,尤其是钢铁、造船等,失去了传统优势。“土地神话”开始流行,地价上涨、税收增加、企业投资过剩等,都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不过,金融自由化之后会出现经济泡沫,是任何国家都会出现的现象,所以有“泡沫”的存在不是问题,作者认为泡沫经济的危害仅仅在于泡沫的急速崩溃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而日本没有做好事后的应对措施。

  和日本类似,目前中国的经济也被外界称为“泡沫”,尤其是不动产价格在近几年的迅速上涨、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都让人联想起日本的泡沫经济。不过面临的恐怕不是像日本那样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是流动性不足。另外,国内的投资需求过高也和当年日元升值后日本投资需求较低不可同日而语。

  本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的信号值得关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意味着顶住压力继续调结构,货币政策即将从紧,落后产能的淘汰可能引发阵痛。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支持:“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可以预见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将倒逼改革,这改革将是实质性的改革而不是利益部门的官样文章。”

  【日本特色:身份不公平的薪酬体系】

  一个社会若将平等置于自由之前,那么它什么也得不到。

  ——米尔顿·弗里德曼

  谈到日本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痼疾,作者还将不平等的薪酬体系做了特殊说明。终身雇佣制曾被许多人视为日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结构改革时引进的“市场经济原理”则打破了这种“国家的品格”,并遭到许多人的抵制。作者指出,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一直是日本企业的特色,他将之称为“给所有人带来不幸的人事制度”,按照进入企业的年限来决定薪酬和工作,这种日式雇佣体制既无助于鼓励人们积累专业知识,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专家。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工资差距的问题由于身份的不平等正在不断扩大。

  联系中国的现实,难免会将日本的“穷忙族”和目前社会上认为“社会板结、流动减缓”的年轻人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平等”和“公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贫富问题,而是体制内受保护和体制外受排挤的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财富难以“平等”,但机会应当“公平”。而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别让不公平加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大,传统社会的生活共同体正在瓦解,所谓的“矛盾缓冲地带”(例如乡村)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也逐渐减弱。在日本,失去了雇佣自由的企业不能解雇正式员工,只有调整雇佣政策,转向合同工或派遣工,从而造成了身份不平等的加剧。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在进行,强调去除体制内外身份差别的事业单位改革正在推进,这或许也是中国有别于日本的体制优势所在。

  【给泡沫以时间,这是躲不开的道路】

  繁荣时都是一样的幸福,萧条时是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

  这本书中除了关于日本的泡沫崩溃导致的金融危机研究之外,还有欧美的金融危机的对比。作者认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银行财务的健全,日本金融危机结束的原因是零利率政策将老百姓的存款利息转移到了银行。也就是说,企业破产后本应由股东直接承担的损失换成了由存款者慢慢偿还,所以尽管有观点认为“零利率政策让日本经济恢复起来”,但作者仍然将其视为对普通人的剥夺。

  用巨额的财政支出来拉动经济,在经济萎靡不振时,这往往是许多政府的做法。不过,作者认为这仅仅会有短期效应,而无法取得长远效果,唯有民间消费和投资才是维系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中国对基建的大规模投入曾引起舆论的诟病,不过,对于中国财政投资的现状,感到乐观的人不在少数,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就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与市场的普遍看法相反,他认为中国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其他各大经济体,大规模基建虽然降低了短期回报率,但未来的结构性改革有望释放出基建投资积累的生产率。

  泡沫既然难以避免,那么如何在泡沫逐渐破灭时降低社会的“痛感”,这恐怕是所有政府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现在能做的,唯有不断试探改革的方向,给泡沫以时间,给改革以时间。

  【“日本教训”的借鉴意义:唯有改革不能停歇】

  没有人会对要建设一个“安心、安全”的社会提出异议,但是“安心”并不是免费的。问题不在于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安心”,而在于在利益和代价这对矛盾之间的我们如何选择。

  ——池田信夫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到了转变增长模式的重要关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在一篇文章中对“中国模式”表示担忧,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模式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其代价和成本也是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对相对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地区和相对弱势领域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损伤。

  正在进行的制度变革或许可以成为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可以得出结论:唯有不停歇的制度变迁才能作为前进的能量。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并没有巨大的制度变迁成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停滞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需不足,对风险的回避,个人金融资产中储蓄率过高,让高风险市场发展不足。而中国,一直以来依赖外需的局面也亟待改变,中国的储蓄率从2009年开始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这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隐忧,而这种局面,则是由社会保障的不充分和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造成的。

  无疑,改革需要代价,也存在风险,但也许,重要的不是去除风险,而是要将风险分散至社会全体,让所有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需要创新型改革。(记者 乔文心)

0
标签: 发展 隐忧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