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中华经济治理永恒主题是分权和均富

2013-06-20 17:18 783

  两千多年以降,中华经济治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两项,一曰分权,一曰均富。  企业史笔记|吴晓波  早在1930年代,历史学家傅斯年就给出过一

  两千多年以降,中华经济治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两项,一曰分权,一曰均富。

  企业史笔记|吴晓波

  早在1930年代,历史学家傅斯年就给出过一个经济兴衰周期说,根据他的观察,中国只要有70年稳定期,必定重获大繁荣,从秦末大乱到“文景之治”,从隋文帝统一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期间均不过两三代人。在他看来,中国若无战乱,10年可恢复,30年可振兴,50年到70年必成盛世。在这样的史观下,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以及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而再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似是周期重演,乃“必然”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而在兴盛规律之外,历朝历代的经济治理又有“先开放、后闭关”的衰落规律,往往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循环往复,无休无止。而导致这一周期性治理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分权和均富失衡。

  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所谓分权主要有两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益分配、政府与民间的权益分配。在我看来,若没有中央对地方的分权,政府对民间的分权便不可能发生。

  早在帝国制度形成的最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集权—分权矛盾便已爆发,晁错削藩以及“七国之乱”便为最突出的事件。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人始终没有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的关系。1949年之后毛泽东也多次摇摆于“集分”之间。进入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与地方的权益分配模式又有两个阶段—以1994年的价财税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为界,前期为大放权时期,因分权过度而形成“弱中央、强地方”的格局,于是其后,以实施分税制为手段实行重新的集权,这又造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压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央与地方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呈激化之势,中央财政及中央企业的获益能力越来越强,而地方收入则严重依赖于土地财政,2012年底开始试行的“营改增”更是从县区收入中划走一块。

  今后,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地方支出的需求不是减少而将大幅增加,因此,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良性增收能力,已是宏观经济改革的首要课题。其可能的领域包括:通过税制改革,减少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模式;将中央企业在地方的税收分成大幅提高,用于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投入;提高地方政府的资源税留成比例;在监管到位的前提下,改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总而言之,只有中央与地方重新切分“蛋糕”,才可能在未来继续做大“蛋糕”。

  至于均富,也分为两类,即政府与民间的均富,以及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均富。若没有政府对民间的均富,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均富也不可能发生。

  在过去的20年里,政府在经济活动的得益远远大于民间,2012年,全国GDP为51.9万亿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为10.3万亿元,这还未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等。汇总计算,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得益比例应超过30%,当之无愧是全球最昂贵的政府。2013年2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数据,全国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支出约为3万亿元,其中各地政府征收的过路过桥费占到1/3,高达1万亿元。另以争议最大的房地产行业为例,据郎咸平计算,政府总共征收12项税和56种费用,土地成本及税费占到了房地产平均价格的70%。他因此呼吁,“房价下降唯一的办法是政府取消税费”。

  在未来的改革中,政府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减轻企业高负痛苦,以及加大对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是实现均富的根本之道。自先秦诸子以来,“均贫富”就是历代思想家和治国者最为古老和原始的治理理想,四大利益集团唯有获得均衡性的收益才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及进步。大一统的中国很难拒绝一个强大的政府,但应该控制它的“欲望”。

  作者 吴晓波

  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9
标签: 均富 傅斯年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