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遭遇第三方支付
6月14日,“选中商品,加入购物车,支付成功”,当一连串的步骤完成后,小李瞥了一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自言自语道,“不到5分钟,确实快了不少。被认为是“一码事”的支付方式,却因为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带来银行网上业务的转变,并进一步改变了整个金融业态,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的“引擎”。
记者 杨洋
6月14日,“选中商品,加入购物车,支付成功”,当一连串的步骤完成后,小李瞥了一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自言自语道,“不到5分钟,确实快了不少。”
“快捷支付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仔细阅读了该购物网站关于“快捷支付”的说明后,小李很快得出上述结论。然而即便是有3年多的网上支付经验,小李依然会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网上支付就是“一码事”。
被认为是“一码事”的支付方式,却因为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带来银行网上业务的转变,并进一步改变了整个金融业态,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的“引擎”。
业态改变 关注转型
仅仅半年,小李就成为某购物网站的金牌会员,而成为金牌会员的唯一门槛:“一年内累计消费1万元”。
“90%以上都是通过网上支付”,小李翻看以往的交易记录告诉记者。
网络支付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较往年增长66.2%,在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占比达到6.2%。
进入网络支付页面后,面对快捷支付、银行在线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种支付方式,小李有自己选择的标准,“从支付方便程度来看,更倾向于选择‘快钱’、‘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
而这也越来越成为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消费者的“青睐”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金融业态,使传统银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加快转型已经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
对此,有专家表示,银行正在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强化中间业务,这需要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寻找更多的盈利点,使银行在金融脱媒趋势下,更具竞争力。而在银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电子银行是很重要的渠道——“如果电子银行做好了,银行的盈利依然可观。”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四大行对包括电子渠道建设在内的科技领域项目投入将达到250亿元。其中,工行为55亿元、建行为82.3亿元、农行约为50亿元、中行为53.5亿元。
就在过去一年,电子银行发展更是呈井喷之势:各家银行开拓移动金融服务、试水电子商务、推出远程柜员机、成立网络银行部等,都预示着传统银行正逐步向互联网银行迈进。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电子银行正由单纯的渠道经营向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的方向发展。
另一组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12年,40%的个人网银用户拥有多个网银账户,最近一年内的网银账户主动开通率为75%。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为53.2%,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已经普遍超过了60%,高的甚至超过90%,电子银行日渐成为银行金融交易的主渠道。
刺激创新 关注消费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零星的、日常的、大量的、百姓需要的支付,银行支付满足不了,第三方支付可能更容易满足。这种社会进步确实对传统银行形成挑战,但也从整体上刺激银行不断改进创新工具和服务。
4月,某第三方支付平台针对手机客户端转账至银行,抛出了单日免费转账额度为5万元的优惠。对此,大多数银行反应迅速,纷纷延长手机银行免费的期限来应对。对此,有专家认为,银行竞争意识在增强,而这将有效提升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
“更为便捷”成为银行开拓手机业务的主要手段。以建行手机银行为例,除部分功能与网银相同———账户余额及明细查询、信用卡还款、投资理财等外,还包括话费缴交、Q币充值、手机对手机转账、特约取款等特色功能。
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创新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制胜法宝。据记者了解,目前,建行的“善融商务”可以协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集采购供应和金融服务于一体;农行网上交易市场支付平台等多平台产品体系,可提供“手机WAP支付”、“电话钱包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在交行的“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用户可直接购买交行提供的各类产品及服务,实现金融产品的网上交易。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平台,银行逐渐以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而此前,这些领域是银行难以覆盖,或者并不重视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的信息化替代传统物理网点化已是必然趋势,“砖头银行”向“网络银行”甚至“移动银行”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无疑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直至改革现有的服务模式。
在改变中,银行也尝到了甜头。以工行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工行电子银行客户已经达到3.15亿户,年交易额由2000年的2万亿元增至320万亿元,翻了160倍,电子银行业务占整个业务的比重达75%。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差不多相当于23000个网点、23万名柜员办理的业务量。
合作竞争 关注风险
有专家认为,随着整个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转向了竞争合作并存。
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让银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过去,第三方机构扮演的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如今在很多支付业务中,第三方支付在逐渐走向“前台”,而银行却到了后台。例如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各类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替代了大量银行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同时,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介入小额信贷等银行传统领域。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间还是合作大于竞争。一方面,因为银行是目前金融体系无可置疑的主角,没有谁能真正与银行竞争,即使从支付市场的份额来看,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影响也有限。银行的核心盈利仍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这些方面对银行会有一定挑战,但这不只是支付企业的问题,而是金融脱媒和民间金融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双方还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支付安全问题,还有在跨行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方面,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都可以充分合作。再就是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导向,是重视国内消费、服务居民,这既是很多商业银行重视不足的地方,也是第三方企业正在逐渐创新的领域。两者未来如能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和维护共同探索,必定能开拓出更多合作共赢。
不过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刻不容缓,要实现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各家银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强化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的建设。
对此,有专家建议,银行要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中,强化对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完善授权机制建设,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切实提高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银行间信息交流,形成风险预防、联动防范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