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遇瓶颈期货私募亟待帮扶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期货私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期货私募正处在“急需期货公司帮助和支持的状态”。除此之外,有期货私募表示,如今在国内发行程序化产品还存在诸多问题,希望能有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帮助解决。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期货私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期货私募正处在“急需期货公司帮助和支持的状态”。这份报告的发布者——期货资管网是在对全国40多家期货私募进行调研后作出上述结论的。
期货私募“阳光化”偏爱基金专户
“我们经过调查后估算,全国期货私募管理的资金规模在300亿元左右。”期货资管网有关人士表示,从数量上看,期货私募主要分布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和北京等地。国内期货私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投资公司、有限合伙和期货工作室三种。
由于信托账户目前尚不能投资商品期货,加之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只能“一对一”的限制,公募基金专户成为近期期货私募“阳光化”的最佳通道。
据了解,目前通过基金专户发行的期货产品数量已经超过60只,管理资金规模在20亿元以上。东证期货发行的基金专户产品已经达到25只,海通期货、南华期货和永安期货在投顾产品发行数量上也排在前列。
截止到5月底,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管理的资金规模约10亿元,然而一些期货公司表示,资管业务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资管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存量客户。
程序化交易规模扩大
据期货资管网统计,国内期货私募使用程序化交易的资金规模约为60亿元。近3年来,程序化交易在国内呈扩大化趋势。
从该机构跟踪的98只期货私募产品今年前5个月的运作情况看,程序化交易相对人工交易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亏损面更低,仅有10%的程序化交易出现亏损,大大低于40%的人工交易亏损面。二是收益更显著,业绩排名前几位的都是程序化交易产品。不过,该机构也指出,国内程序化投资尚处于初级水平,且以本土团队为主,策略也较为单一。程序化产品业绩出现分化,而且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上海中期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君表示,程序化交易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应用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高频交易,按策略划分包括套利交易、波动性交易、盘口流动性交易和做市商策略。其中,在波动性交易和做市商策略方面,国内投资者较国外成熟机构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通过系统组合的低频交易,如通过不同交易理念与模式、不同周期等异构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策略。三是基于基本面的量化对冲交易,如全球宏观对冲策略等。
私募产品发行面临诸多问题
“我们在量化交易的平台搭建上已经出现了瓶颈,急需得到帮助和支持。”专注于量化交易的天和复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为杰表示。据称,目前有关量化交易的软件支持平台较差,软件提供商只能实现指标的程序化,而仓位管理和资金管理等都无法实现程序化。“目前我们大部分时间不是花在策略研究上,而是花在平台搭建上,希望有大的公司提供这样的平台”。
除此之外,有期货私募表示,如今在国内发行程序化产品还存在诸多问题,希望能有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帮助解决。
一是发行成本高,并要私募自己募集劣后资金。“9%的产品发行费用,已经占据我们量化交易30%预期收益的约三分之一。”
二是股票与期指对冲的中性策略,需要实现股票交易全自动化,私募成本投入大,API接口、服务器和程序等都要私募自己开发。
三是对于期货公司资管通道这一私募原本主要考虑的产品发行渠道,由于产品审批流程多、时间长,一些客户由于等不及而最终放弃。
此外,万为杰称,国内期货市场某些交易规则对程序化交易也很不利,如投资者单日在某一合约最多撤单500手的限制。“期指远月合约不太活跃,我们在跨期套利时,一般选择先在远月合约上下单成交,再在一定点差下进入近月合约的头寸,但是远月合约价格跳动很大,经常需要撤销未成交单,撤单量的限制对期指跨期套利交易是一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