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贸易谁是赢家
这期间,半数以上的全球出口增长量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未来,它们看起来将继续推动出口增长。(注:此报告为巴克莱银行4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经济特别报告:全球贸易——后危机时代的评估》的缩编版。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
Julian Callow、Tal Shapsa
尽管全球贸易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大增,但赢家和输家一直存在——后者倾向于更多地出现在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那些成功地让价值曲线继续上行的新兴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
占出口增长半数以上
自2007年以来,全球贸易大幅增长,商品和服务出口量自2007年以来增加了13%(按现价计算相当于增加了5万亿美元)。
这期间,半数以上的全球出口增长量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未来,它们看起来将继续推动出口增长。我们发现,过去5年,印度在后危机时代的出口表现一直领先,其次是中国。美国仅录得勉强高于预期的表现,欧元区则表现不及预期,日本尤甚。
商品出口自2007年以来扩张了4万亿美元,其中,对亚洲的出口占40%。2012年,亚洲是欧盟、中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是北美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仅次于南美)。此外,亚洲的进口市场在过去5年对欧盟、南美、中东和非洲均出现了最大幅度的绝对增长。
亚洲对原材料的需求一直是推高大宗商品生产商出口的关键因素。2007年-2012年,南美出口市场的绝对规模增长了4000亿美元,为全球第二大增长;其次是欧盟、北美、中东和北非地区(共计增长3000亿美元)。
从国家层面看,尽管后危机时代中国在绝对进口增长上超过了其它国家,但以百分比计算,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西则实现了更大的增长。相比之下,南欧国家的进口需求(以美元计)在去杠杆化和财政紧缩的影响下出现萎缩。未来,我们预期,南欧国家自2007年以来已急剧下滑的进口增长将开始出现稳步复苏。这应该有利于欧洲进口需求的稳步复苏,尽管欧洲仍有可能是全球贸易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新兴经济体大体上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小得多,而且事实上其中许多国家在2009年均采取了额外的刺激措施以支持国内需求。在多数发达国家展开巨额财政整顿及私营部门去杠杆化的同时,全球经常账户之间的差异也一直在进行重大的再平衡。经常账户失衡大幅收窄的环境看起来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下去。
转向高附加值获得出口动力
据我们计算,后危机时代全球的出口表现存在很大差异。以印度、中国、土耳其和墨西哥为首,新兴经济体一直以来趋向于继续表现良好。发达经济体中,韩国、葡萄牙、德国和荷兰,其次是爱尔兰与西班牙,一直以来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但同时期,许多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却录得重大损失,包括加拿大、巴西、挪威、意大利、马来西亚、智利、阿根廷、日本、芬兰、希腊、南非和委内瑞拉。一个影响出口表现中期趋势的关键推动力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对该因素以最大力度进行了调整的国家是日本,该国的实际有效汇率自2012年美联储推出QE3以来下跌了20%,这预示着日本的GDP将从出口通道中获得重大的提振。
除日本外,全球实际有效汇率普遍趋于稳定。许多新兴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可以看出上行的趋势,包括中国、东盟国家(特别是泰国)、新兴工业化国家(NIC)及南美大部分国家,但不包括印度、墨西哥、南非和土耳其。
南欧和爱尔兰虽然存在深远的通缩趋势,但这些国家已经出现竞争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且这个过程看起来有可能持续下去。再加上出口出现的一些反弹迹象,共同导致欧元区一些“边缘”国家的出口表现出现一些好转,明显的有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
我们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后危机时代,那些能够让本国的出口导向转向更高附加值的商品的国家,往往有更强劲的出口表现。这个发展有可能继续支持中国、印度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相对强劲的出口表现,并对中欧国家、德国、法国、爱尔兰和以色列继续构成支持。
(注:此报告为巴克莱银行4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经济特别报告:全球贸易——后危机时代的评估》的缩编版。)
本报记者 兰晓萌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