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不差钱 差的是金融市场
随着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央行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帮助亚洲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国家需要在金融方面紧密合作,包括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建立更多的区域基础设施融资资金,投资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核心阅读
随着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央行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帮助亚洲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不差钱的亚洲也有苦恼:各国大量储备资金流向欧美市场,而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又亟须资金支持。专家指出,亚洲国家需要培育本地区资本市场,将大量储蓄回收利用到本地区内,这样既能降低外债风险,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亚洲金融和实体部门存在脱钩现象
亚洲不差钱。据估计,亚洲新兴经济体央行去年的外汇储备为5.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如果用这笔钱来修建亚洲最需要的高速铁路,按每公里造价2000万美元计算,可以修26.5万公里,绕地球6圈半。
美国经济分析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亚洲新兴经济体央行的外汇储备自1997年以来增加了约4.7万亿美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在了美国和欧盟的债券市场,很少投入到其他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更多的亚洲企业、私人储蓄和资本也在通过各种金融渠道流向欧美发达经济体。目前,欧美政府债券市场收益率较低,又频频出现危机,亚洲国家为什么还要把贸易盈余赚来的钱搭进去呢?
比斯瓦斯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洲各央行需要积累具有高流动性的硬通货,而美国和欧洲正是主要投资重点。同时,为维持一定程度的多元化,有些资金则投到了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市场。
此外,亚洲没有能深度吸纳各国贸易盈余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对本报记者说,在亚洲,银行继续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金融市场和机构仍相对不发达和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亚洲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存在脱钩,即亚洲金融部门未能使资金充分投资到实体经济中去。
资金外流影响亚洲经济升级换代
不差钱的亚洲,在很多方面又很缺钱,尤其是基础建设领域,而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脱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有分析认为,发展较为滞后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短板。仅以基建为例,据统计,未来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预计将需要约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笔投入直接决定着亚洲经济能否成功升级换代。
如何在亚洲经济圈中形成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更积极的互动,是未来亚洲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过去3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有许多投资项目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贷款和援助。对此,比斯瓦斯指出,由于欧洲面临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银行系统疲弱,不可能再为亚洲的融资提供太大帮助,今后主要投资将来自美国、中东和亚洲本身。亚洲需要发展自己的金融业,为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格罗夫也认为,亚洲国家需要培育本地区资本市场,将大量储蓄回收利用到本地区内,这样既能降低外债风险,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吸引投资的难度很大。有分析认为,如果本地区没有流动性好的债券市场等金融行业的支持,仅依靠外资贷款等,投资者往往会担心项目的回报可能不足以弥补风险,导致许多项目无法兑现。
亚洲国家需要加强金融市场合作
格罗夫表示,亚洲需要一个强大有效的金融系统,来支持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和长远发展。培育本地资本市场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将大量储蓄回收利用,降低外债风险。另外,逐步拓宽和深化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和创新性金融产品,吸引更广泛和更多元化的投资者,将为长期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量投资。
亚洲国家需要在金融方面紧密合作,包括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建立更多的区域基础设施融资资金,投资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比斯瓦斯认为,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在推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推动研究东盟与中日韩(10+3)基础设施融资债券就非常重要。
比斯瓦斯还谈到,中国家庭储蓄量巨大,商业银行资本雄厚,未来可以在亚洲地区为经济发展项目提供更多跨境融资。而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扩大在亚洲区域内的业务。
格罗夫表示,金融体系还应支持包容性增长,使亚洲经济发展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分享。因此,保证金融系统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非常重要。另外,对于许多亚洲国家,中小企业是生产、就业和创新的主体。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法规,激励金融创新,如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