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素推手 一月份票据融资激增

2009-02-05 11:08548

流传于银行间的信息显示,1月份的新增贷款约为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000多亿元。

强势增长的信贷数据令业内也为之惊讶。但详解之后可见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贷款结构中,票据融资极有可能创下月度历史增长纪录。占比可能高达新增贷款规模的30%甚至更高。这一方面显示了银行的“慎贷与惧贷”心理,也反映了企业对融资方式需求的新改变。

票据激增

来自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某国有大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约为2500亿元,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其去年全年贷款计划的80%以上。信贷增长迅猛。

其中,1月份该行累计买入票据量约为2100亿元,其中纳入信贷规模统计的贴现及转贴现量约为1800亿元,不计入信贷统计口径的返售票据约为300多亿元。

粗略计算得出,票据融资占据该行当月新增贷款规模约为45%。占比甚高。

这种现象并不唯独是大行特色,股份制银行也身在其中。

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的人士也透露:“1月份,我们的贷款加上票据几乎把全年的规模都已经搞定了。”贷款结构中,票据和贷款几乎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

另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人士也告诉记者,虽然票据在整个贷款中的占比没有那么高,只占1月新增贷款的10%以上,但是纵向比较,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占比大约比去年底提升了5个百分点。

其实,这种票据高升的势头从去年11月份就已经有所显现。其时,央行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支持保持经济增长。为了达到决策层和监管层的要求,“冲高贷款规模”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程”。

但“慎贷”心理之下,为了既满足规模又控制风险,不少银行选择了风险相对较低且操作快捷的银行承兑汇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加入了“抢票大战”。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占据半壁江山。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样,票据融资跃居2000亿元以上。

在各家银行疯狂的“票战”之下,票据贴现利率暴跌,甚至跌破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价。贴现利率从9月份的年率3.5%,降到10月份的3%,到11月初则降为2.5%,11月底降为1.7%,12月初已经降为1.5%。

1月份,这一幕再次上演,且硝烟不减。

山东一家农信联社的票据人员告诉记者,本次的票据战中大型国有银行依然是主力军,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也非常活跃。

需求旺盛带动了票据交易的活跃。上述票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挂出价格,就有人询价,总能成交,根本不愁卖”。

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融出的票据并没有均匀分布,依然被一些大型企业所拥有,多数票据配合大项目投资发放,成为其短期流动资金和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满足方式。而中小企业所得不多。

冲高原因

在信贷规模取消的情况下,银行为何会如此钟情于收益远低于贷款的票据,并成就了中国信贷史上票据激增的新纪录?

多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这里有六方面原因不容小觑。

一是,在央行去年下半年进入降息通道后,虽然央行采用了较为均衡的存贷款利率下调方式,但由于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步伐不同,导致贷存款息差明显收窄。依据不同银行的资金成本,少则收窄三四十个基点,多则收窄五六十个基点。这致使不少银行在今年仅能维持“零利润增长”。为了平抑息差收窄的影响,银行必须做大贷款规模来对冲对对利润的影响。而票据可以计入贷款规模。

二是,受经济形势影响,原来作为利润的重要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在今年遭遇重击。无论是理财收益、贷款承诺费、财务顾问费等这些都在今年大幅削减,这种情况下,息差成为银行唯一的利润来源,银行必须紧紧抓住信贷。而票据是其中之一。

三是,企业的融资需求发生了变化,贷款票据化成为一个鲜明的趋势。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前两年,由于贷款和票据利率并没有太大差距,企业更愿意取得贷款,而随着票据大战的展开,票据融资成本和贷款利率差距拉大。目前,6个月的贷款利率月息约为4.05‰,而票据贴现利率月息则在1.6‰-1.8‰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从去年底开始,不少企业申请提前还贷,而转为滚动的短期票据融资。

四是,央行屡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后,银行的流动性大为增加,资金运用成为主要压力。增持票据和债券也成为银行资金配置的一种方式。

五是,做大票据规模,亦与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密不可分。

一家股份制银行战略研究部人士介绍,现在银行看不准经济形势和一些企业的市场变化,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银行产生一定的“慎贷”和“惧贷”心理。而银行承兑汇票由于有银行的信用做担保,风险相对较低,是银行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

六是,央行和银监会号召各家银行加大信贷支持保增长,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要求,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做大规模。而票据相对于贷款审批,程序简单快捷得多,且周期极短,可以迅速冲高贷款规模。

虚高背后的危机

做高贷款规模、做高票据量,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随着两者的爆炸式增长,新的问题也油然而生。

问题之一是,票据收益与成本的倒挂,使得其难以长期为继。

目前,票据直贴的月息在1.6‰-1.8‰,转贴现利率在1.2‰-1.5‰之间。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相比,直贴收益已经极度微薄,而转贴则逼近成本或者出现倒挂。

多家银行的人士都表示,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不少银行“倾向选择做票据贴现,而一旦转贴后则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手卖掉,几乎不再持有到期”。而一些银行则干脆放弃做票据转贴。

不少银行认为,1月份的猛增不可为继。光大银行一位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已经觉得这样做不行了,需要把部分票据转为贷款”。

而除了票据的成本收益问题之外,在商业银行猛冲贷款规模的背后,颇多问题亦值得思考与重视。

相关银行人士透露,1月份的贷款规模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存在不少“虚高”现象。

比如,在去年信贷规模严控之下,不少银行将表内的信贷业务以理财产品的形式转为表外业务,而自去年11月信贷规模放松后则反向操作,在企业提前还贷的情况下,将理财产品提前结清,然后以新增贷款的形式发放给企业,以此增加信贷规模。

另外,在急剧的冲大贷款规模的过程中,信贷资金使用分布不均,“贷大、贷垄断”现象更加突出。

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 5000万元以上授信或贷款的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达到70%,比年初上升1.34个百分点,全年增量占比达到80.82%。

上海银监局认为,贷款集中度和集团企业、关联企业的风险在增大,这些都是未来值得管制的风险点之一。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