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与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

2013-03-25 13:01 2568

  险业的发展和人口状况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居民生活以及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保险业

  险业的发展和人口状况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居民生活以及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直接影响到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保险业政策的制定等。目前在我国人口再生产转变过程中,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如何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趋势,将是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博士。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记者: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看,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您是如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
  郭金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态势,人口增速有所减缓,人口年龄结构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接近高峰,人口抚养比面临拐点,人口红利接近尾声,人口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首先,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长期变化趋势,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某一界限并逐步上升的状态。根据联合国国家人口学会的定义,一般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志。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比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19亿,占比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这说明我国人口已快速老龄化。
  其次,人口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劳动人口减少。根据国际标准,劳动人口指15~64岁的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劳动人口占比达74.53%,比2000年提高4.38个百分点,绝对数量9.98亿,延续了1980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但是随着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和1962~1970年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而1990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使得未来年轻劳动力人口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
  从目前看,劳动力供给优势仍然存在,短期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但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劳动人口比重已不断接近峰值,总抚养比也将面临上行的拐点,人口红利虽然在短期内仍可持续,但从中期看已是不容乐观了。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伦理的变化以及生育政策的限制,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老龄化成为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家庭规模来看,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相对比较明显,户均人口数从1982年的4.41人/户降低到2000年的3.44人/户,2010年我国家庭的户均人口数为3.10人/户;从城乡看,城市家庭户均人口数仅有2.69人,而县城和农村分别为3.05人和3.83人。家庭规模缩小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家庭生育小孩数量减少;二是由于家庭核心化趋势,即青年人独立与分居造成。家庭规模的缩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记者:作为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力量,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97年到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保险业同期的平均增长水平。2011年全国保险密度为1197.2元,保险深度为3.4%;而2011年全球保险密度为661美元,保险深度为6.6%,表明我国保险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人口结构变化将会对保险业产生什么影响?
  郭金龙:经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口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之一。人口结构变化将通过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来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从而对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有利于保费增长。自从2000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从老龄化速度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2009年老龄化不断提高但速度较慢,2010~2030年老龄化加速,2035年后是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稳定在25%左右。
  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进行计量分析发现,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高度正相关,即随着老年人口数的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二是人口红利末端,拥有财富的中年人保险意识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这其中虽然有资本存量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贡献,但同时也离不开劳动力供给快速增长的推动。劳动力供给充裕而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意味着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是推动经济较快增长的动力之一。数据显示,1982~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从61.5%上升到74.5%,上升13.0个百分点,而总抚养比则从62.6%下降至34.2%,下降28.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热点问题时指出,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渐下降。2010年,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末端,20~59岁人口占比为60%,2012年开始逐渐下降,2033年下降至52%;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2.3%,2033年将上升至25.4%,而2033年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正是37岁以上的相对富裕的中年人,随着财富和年龄的增长,这部分人的保障意识不断增强,将成为创造保险需求的核心力量。
  三是通过对年龄中位数与保险需求的分界线分析,未来十几年将是保险业需求的黄金时期。我们选取2011年全球保费收入排名前7的国家,通过对其年龄中位数与保险深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40岁左右的保险深度往往是最高的。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人口年龄中位数40岁是保险需求的分界线,之前保险深度往往处在上行通道,之后保险深度趋于稳定或下降。日本和韩国保险深度达到最高峰分别 是在1990年和2000年前后,彼时年龄中位数刚好在40岁附近。
  我国目前年龄中位数为34.5岁,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在2025年达到40岁左右,按照上述规律,未来十几年将是保险业需求的黄金时期。
  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保险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影响。随着低廉劳动力时代的即将过去、劳动力供给的趋紧以及价格的上涨将对未来价格总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其长期效应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提升内生性通胀压力并系统性冲击低端制造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但是从日本和韩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显著负面影响,而保险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受此影响,韩国寿险业的ROA(资产收益率)还略有提升且资产跑赢了GDP,台湾寿险业的盈利能力“以量补价”,资产增长弥补了ROA的轻微下滑。
  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传统产业衰落的拖累,在1983年以后,日本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了大幅下滑。韩国银行、证券等行业受到制造业整体下滑以及经济转型的拖累,1990年以后的表现显著落后于大盘。银行的市值占比从1994年初的10%下降至 2009年的不到3%.
  韩国的情况,1990年至今韩国寿险业的ROA大致以1997年为限,1998年之后的ROA水平总体来说要高于1997年之前,同时寿险资产与GDP的比例从接近20%的水平上升至目前30%的水平,因此韩国寿险业的盈利能力明显跑赢GDP.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保险业盈利能力能战胜GDP的主要原因是保险资产跑赢GDP,即使保险深度下降但存量的保险资产仍能跑赢GDP.
  保险业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点创新领域
  记者: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红利结束窗口期的迫近,积极应对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已是摆在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您有何建议?
  郭金龙:《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保险业机构创新发展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第一,加速驱动“银发”产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疾病发病率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而这一类疾病往往治疗时间较长、护理费用较高、治愈率较低。卫生部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口的两周患病率快速提高,45~54岁、55~64岁以及65岁以上人群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2.72%、32.27%和46.59%.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的原则是“低水平,保基本”,并且规定这种保障最高的医疗支付限额为当地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倍,这一支付水平显然不能满足重病、大病和老年慢性病的医疗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未来医疗、养老开支,商业人身保险将成为社保的有益补充,这无疑给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第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及模式要不断创新。商业保险虽然属于商业盈利性的,但在功能上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同,因而也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商业保险介入社会保障经办领域的支持政策也愈来愈明晰,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经办管理将是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和探索的主战场之一,商业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链接将会迈出新步伐。
  商业健康险发展模式创新需从社区医疗突破。未来最被关注的民生工程中,养老、健康、医疗是三大关键词,对应三大关键词,保险业有许多发展机会。一是老百姓需要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商业保险可以大有作为,未来社区医疗可以作为商业医疗保险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领域,有可能把社区养老、健康整合起来,更好地为百姓实施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管理。二是在护理领域,商业保险可以把老年社区、护理保险、护理保障结合起来。三是参与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第三,参与解决社会养老难问题需要新突破。供需矛盾,即经济发展对保险的需求和落后的保险业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要方面之一是目前养老保险的开发和发展太滞后,保险业要抓住这个矛盾,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使保险发展规划更贴近市场的需求。
  从我国现状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将继续维持“低水平、低福利”政策, 因为让政府提高财政支出或让个人加大缴费水平或降低养老金受益水平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基本”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就为商业养老保险留出了市场空间。
  保险业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需要建立起新的经营模式,即需要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重视培养市场,比如企业年金市场、养老公司模式的探索等。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出台制度激励措施,鼓励成立跨界的养老机构等协调养老问题的解决,支持和鼓励保险业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重点拓展财富管理业务。 进入21世纪,以家庭财富管理业务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创新,已成为广大金融机构调整结构、加快转型的主攻方向。从国际情况看,国际市场日渐成熟,金融创新日趋活跃,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不断增多;从国内情况看,家庭财富管理已成为促进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创新,转变传统单一盈利模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财富管理是我国未来金融业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者的交集。目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向前发展,为中国保险业开展家庭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保险业应以此为契机,按照家庭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规律,顺应客户需求,不断开发出新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促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

0
标签: 保险业 发展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