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的背后是金融风险释放

2013-03-20 21:21 913

  金融观察  “零违约”背后的市场看似一片祥和,实际上代表了市场与产品发展的扭曲。债券背后的项目或企业风险不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来

  金融观察

  “零违约”背后的市场看似一片祥和,实际上代表了市场与产品发展的扭曲。债券背后的项目或企业风险不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就只能够使得风险积累、压缩、转移和最终爆发。

  日前,尚德电力5.41亿美元可转债违约,打破了国内债券市场零违约的神话。实

  际上,债券类产品的潜在风险早已逐渐暴露,如2012年初,作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10中关村债”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地杰通信,就成为出现违约后启动担保代偿的首例。而今年初,“11超日债”的违约可能,也牵动了各方关注。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企业发行的海外债券出现过违约,尤其是有些作为“中概股”的企业,但在国内市场却似乎有“零违约”的潜规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与政府因素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地方企业债券提供“兜底”,对于国有背景的城投债,自然是天经地义,对于某些非国有背景的企业,由于其往往是地方大型企业,与税收和就业密切相关,地方政府也不希望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地方的信誉与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考虑到现有机制把风险认定留在审批环节,债券审批部门也把防止违约风险看成重中之重。如发改委多次强调,对于违反有关规定造成违约的发行人,将不再受理其发债申请,相关承销商也可能受到处罚。由于债券发行与地方的协助推动也有很大关联,因此违约也实际影响地方利用债市的整体前景。

  “零违约”背后的市场看似一片祥和,实际上代表了市场与产品发展的扭曲。风险要素的缺失,使得债券产品定价本身就出了问题,债券背后的项目或企业风险不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就只能够使得风险积累、压缩、转移和最终爆发。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信托产品上,如在信托的“刚性兑付”潜规则下,依托信托通道的银行表外金融产品的违约风险被系统性低估,直到此前三峡全通信托违约打破这一惯例。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一方面因为缺乏破产清算机制、投资者保护不完善,使得繁荣的债券市场也具有潜在脆弱性;而在银行信贷易受调控影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债券融资的依赖性大幅上升,更不容得出现半点问题。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更重视债券市场建设的政策目标下,债券市场改革却经常出现形式化,“人为造市”和规模指标偏好成为主流,其中肯定蕴含了运动性改革的风险。对这种“虚假繁荣”同样可以佐证的是,国内评级机构上调债信的偏好明显,即便在经济下滑严重冲击企业的年份。

  应该说,在经济高增长能够持续下去的时候,这种非正常的信用游戏还能继续,当经历真正的周期性低谷时,则信用链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当前的违约案例警示我们长痛不如短痛,短期信用风险暴露如同小感冒,长期市场扭曲如同表面健康、实际有严重健康问题的人,终会迎来大的危机。

  杨涛(北京 学者)

0
标签: 背后 债券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