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模糊视角 基金忽悠花样多
但对于偏好红利再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对基金是否常常分红一事便可不必追求了。为了满足这种求便宜心理,有些基金会通过分红或拆分的方式降低基金单位净值,已达到使基金看起来“便宜”的效果。
《红周刊》特约作者 廖帅
又是一年3?15,维权讨论再度升温。基金持有人难免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对隐蔽的利益及损失为之叹息。基金在宣传推广中会利用投资者心理,小玩文字游戏或者其他小把戏。对于基金投资中的一些“模糊点”,您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呢?
模糊点一:
基金分红越多 投资价值越高?
“分红”一词,咋一听总是给投资者以盈利颇多且得以落袋为安的感受,而“高比例分红、高频率分红”恰恰非常符合投资者追求盈利和锁定盈利的普遍心理。因此,在新基金宣传、老基金持续营销的过程中,强调“基金在实现盈利前提下将高比例分红、高频率分红”,或者强调“基金在过去某段时间里已为投资者分红多次”的表意频繁出现,其多数目的就在于利用投资者对“分红”一词的特殊偏好,提升投资欲望。
然而基金分红越多,一定代表着投资价值越高吗?事实并非如此。基金有红可分表明基金产生了相应的投资盈利,属于好事一件。但基金分红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现金分红,二是红利再投资,不同的分红方式代表的意义并不一样。投资者选择现金分红,意味着分红将以现金形式派发,这部分红利不再进行投资,属于落袋为安。而选择红利再投资,则意味着分红将以基金份额的形式派发,分红后基金净值下降、份额增加,投资者持有的基金总资产并不发生变化,属于盈利从左口袋流转到右口袋,换了个形式又回到了左口袋,与未分红没有实质差别。
正因为如此,基金分红常常沦为噱头。当然,对于真正追求落袋为安的稳健型投资者,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参与分红比例较大、频率较高的基金是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偏好红利再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对基金是否常常分红一事便可不必追求了。
模糊点二:
基金净值越低 投资越划算?
追求便宜总是普遍的消费心理,在基金投资中这种求便宜的心理也屡见不鲜。不少投资者在面对数元一份的基金时,总是觉得太贵或者“估值”太高,因而犹犹豫豫不舍得投资。为了满足这种求便宜心理,有些基金会通过分红或拆分的方式降低基金单位净值,已达到使基金看起来“便宜”的效果。
但事实上,基金净值是否真的会影响其投资价值呢?事实则不然。举一例,投资1000元购得单位净值1元的某基金1000份,投资1000元购得单位净值2元的某基金500份。假设每份基金获利10%,单位净值1元上涨0.1元至1.1元,单位净值2元上涨0.2元至2.2元,那么最新持有资产为1.1元* 1000份、2.2元*500份,总资产均为1100元,总盈利均为100元。
可见,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并不影响投资收益率,而基金净值高低与基金投资是否高估低估之间的关系,则更是投资者将股票投资价值的理论之于基金的扭曲应用。如此看来,基金投资时纠结于基金净值高低的确是没有必要的。
模糊点三:
基金喜欢好名字 擦亮眼睛看清楚
基金取个好名字对于基金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有时基金出于宣传推广动机,或者的确存在投资者理解不全面的因素,导致基金的名称会误导投资者产生不够准确的联想。比如,有些基金名称里嵌入“大盘”、“中小盘”、“资源”、“消费”等热词,这些名称很容易使人直接联想到“主要投资于大市值股票”、“主要投资于中小市值股票”、“主要投资于具有油气、煤炭等天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上市公司”、“主要投资于制造或提供大众消费品的上市公司”。
不过望文生义,基金真的会名副其实吗?并非如此。基金名称只不过是高度提炼的关于产品的简介,有时不要太当真。在基金的实际投资中,由于市场行情变化,为了力争实现良好业绩或保持业绩的持续性,不少标榜为“大盘”、“中小盘”的基金也会大量投资于中小市值股票、大市值股票。而不少名称中嵌入了“资源”等概念化用词的基金,在招募说明书的详细阐述中已经将概念词泛指到了几乎所有行业,或者有些基金则干脆投资了大量预定外的行业板块中。
投资者若想了解某只基金具体侧重投资哪些行业或偏好什么样的大类配置风格,应该通过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并查看基金的历史配置再下定论,而绝不能仅仅依靠基金名称便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