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为何内外有别?
外媒一则有关中国外汇管理局“抄底”英国楼市的报道,再次凸显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内外有别。对外,外汇储备投资大方大胆,频出手“抄底”他国债市楼市;对内,外汇储备永远是笔神秘的天量财富,“藏汇于民”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谈。
外媒一则有关中国外汇管理局“抄底”英国楼市的报道,再次凸显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内外有别。对外,外汇储备投资大方大胆,频出手“抄底”他国债市楼市;对内,外汇储备永远是笔神秘的天量财富,“藏汇于民”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谈。
平心而论,笔者是不反对外管局“抄底”英国楼市的。正如外媒所言,此举标志着中国外汇资产配置方式的显著调整。过去中国管理层的做法主要是投资于各国政府债券(以美国国债为主),但欧美国家近年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迫使中国开始转变思维,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工作。1月份,国家外管局证实设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即被舆论视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从传统经营到创新运用的一次体现。
虽然创新就意味不确定性,用市场语言来诠释即为风险,但这种“成长的代价”却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占该国GDP体量的20%左右。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商业地产近年来严重衰退,不过随着2012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英国尤其是伦敦的商业地产开始呈现复苏势态,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资金开始进军伦敦商业地产项目。从投资时机的角度来讲,说中国是在“抄底”并不为过。
但这好比一个“博傻游戏”,在没有找到下一个“傻子”之前,所有的收益只是账面上的。中国外汇储备投资配置多元化的前提是“安全第一、收益第二”,即保值比增值更重要。因此中国“抄底”国外楼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投资时机的问题,更需要考虑到他国的住房文化、人口结构等一系列内容,才不至于输掉“家底”。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美国的惨痛教训足以警示中国。
而且外汇储备投资也不应该内外有别。长期以来,外汇储备投资对外大方大胆,频出手“抄底”他国债市楼市;对内而言,外汇储备则永远是笔神秘的天量财富,“藏汇于民”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谈。
外汇储备对于稳定一国经济金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关于这一点,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已经说的很清楚:外汇储备一部分保证进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预备外资企业投资的分红使用,还有一部分是让热钱进入然后再进行100%对冲,使其在总量上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不过周小川并没有说到,还有一部分是多出来的外汇储备,多出的部分可以看作外储投资的“保证金”。周小川把外汇储备比作“池子”,但这个池子并不是越大越好。“树大招风”,中国外储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反而可能形成不利,例如招徕国际社会对中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说三道四。
砌好合适的“池子”后,多余的“原材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应该是外储资产配置的指导理念。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3个月的进口额、10%的GDP和30%的外债,以中国目前的外储规模(截至去年年末的数字是3.3116万亿美元)来看,总量上十分充裕。因而相比之下,眼下花钱比挣钱问题似乎更加值得探讨与研究。
瓜分外汇储备的说法曾经见诸报端,学者们习惯用央行的资产和负债来为不分外储做解释,却忽略了央行资产负债的本质。当然以目前情况看,瓜分外汇储备并不是内部层面管理外储的可行性途径,但其他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以发债方式变通地剥离一部分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对中国养老基金、公积金等账户形成补充或者支持中国企业的股权投资,最终目的旨在改善国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