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富有大国趋势探讨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7日在京发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由新订单、生产、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主要原材料库存5个分类扩散指数计算合成的综合指数。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7日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吴玉韶说。
蓝皮书还指出,2012年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法律高度;新农保与城居保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与此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道,为百姓织就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
另据介绍,由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编写的这部蓝皮书全面审视了2012-201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从老龄政策、养老与医疗保障事业、老龄事业法制化进程、老龄服务、老年宜居环境、老龄文化、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于2月27日在京发布,2013《老龄蓝皮书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是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蓝皮书全面回顾总结了2012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进程,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望了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趋势,对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促进老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老年法》呈现以下八大亮点
亮点一: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这次修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法律,并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上升为国家意志,不仅标志着老龄科学研究的重大结论转换为法律,更重要的是,它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全党全社会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总动员令。
亮点二:对家庭养老进行了重新定位
新修订的《老年法》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由“家庭”到“居家”,一字之差,意义迥异。老年人虽然居住在家庭,家庭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其养老功能,但也要发挥社区的养老依托功能。这就使社会和国家做好社区建设的责任更加明晰。为确保居家养老的顺利实现,新修订的《老年法》还为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如出台相关政策,在购买住房的贷款利息、贷款首付或契税上给予优惠,以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同住;对家有高龄老人、生病老人的在职职工,给予带薪假期制度,以便于其在家照料老人等。
亮点三: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
新修订的《老年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虽然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还难以像日本等国家那样,直接规定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毕竟对长期护理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为我们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乃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对护理补贴制度的提出,便于督促地方政府在长期护理方面有所作为。这一规定的贯彻实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困难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负担。
亮点四:确定了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确保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新修订的《老年法》还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如对家庭赡养义务的规定,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规定,对养老机构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扶持、监管的规定等。这些规定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养老服务发展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对相关政策措施的肯定和呼应,并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亮点五:突出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新修订的《老年法》强调了赡养人对老年人有提供精神慰藉的义务。要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回去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说要“常回家看看”;而用人单位则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亮点六:增加了社会优待的内容
新修订的《老年法》将社会优待辟为专章,增加了老年人社会优待的内容,扩大了优待对象的范围。优待内容涉及为老年人办事提供便利、提供法律援助、交通优待、参观游览优待等,并免除了农村老年人承担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义务。更重要的一点是,法律要求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这对打破一些城市对老年人的地域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七:确定了老年人监护制度
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这一规定是与时俱进的,对老年人及其赡养人和继承人的合法权益,都是一项重要的保护性制度。
亮点八:增加了宜居环境建设的内容
新修订的《老年法》要求,制定城乡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建设适老性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建设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就成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国家要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引导、支持老年宜居住宅的开发,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从江苏省物价局今天召开的通气会获悉,受节日性和气候性等因素影响,我省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低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批发价格继续呈现涨势,环比涨幅为11.5%。从价格环比走势看,总体较上月有所上行。
主副食品价格以涨为主
从重点监测的商品价格来看,粮油价格稳中有升。1月份全省晚籼米每500克零售价格(下同)2.02元,环比略涨0.5%,同比上涨2%;标一粳米2.21元,环比略跌0.5%,同比略涨0.5%;特等粳米2.61元,环比持平,同比上涨3.2%。此外,小杂粮和食用油价格较上月均有小幅上涨,但环比涨幅不超过1%。
肉、蛋、鱼价格上扬。1月份全省生猪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817元,环比上涨17.7%,同比下降0.6%。去骨腿肉14.08元、精瘦肉15.66元,环比上涨7.5%、5.7%,同比下跌3.8%、2.1%。良种鸡蛋4.99元,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17.4%。水产品中,鲢鱼5.73元、鲫鱼8.16元,环比上涨4.8%、3.4%,同比上涨6.7%、17.1%。
蔬菜价格整体上行。1月份全省17种重点监测蔬菜价格均比上月有所上涨。其中,叶菜价格涨幅普遍较大,芹菜、白菜、青菜、苞菜价格较上月涨幅均在20%以上。
大宗产品价格涨跌各半
稻谷价格略有调整。1月份全省晚籼稻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格127.62元,环比上涨0.7%,同比下跌2.3%;粳稻138.73元,环比下跌0.3%,同比下跌0.8%。
小麦价格小幅上行。1月份全省白小麦收购价格120.63元、红小麦107.12元,环比上涨1.4%、0.8%,同比上涨17%、6.5%。
棉花和成品油价格平稳。1月份全省328级皮棉价格止跌回稳,市场价格每吨19063元,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仅涨0.8%。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调整,全省0#柴油、93#汽油每升7.28元、7.41元,环比持平,同比上涨3.6%、2.8%。
生产资料价格小幅盘整
工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从环比情况来看,受国际行情影响,有色金属(行情 专区)价格略有涨跌,幅度在1%左右。水泥、煤炭和部分化工(行情 专区)产品、钢材的价格跌幅超过10%。而农药和农用柴油价格继续稳定,饲料价格上涨,化肥价格有涨有跌。
春节间重要商品价格涨幅较往年明显缩减
进入2月正逢春节假期,加之我省大部分地区节前、后有大降雪,对农产品(行情 股吧 买卖点)尤其是蔬菜的供求和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吴爱琴告诉记者,虽然春节到了,与其相关的消费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较往年明显缩减。“以蔬菜为例,往年部分蔬菜价格涨幅往往有突破50%的品种,甚至个别幅超过80%。但今年涨幅最多的在30%左右,且仅是个别品种。”
此外,春节期间,我省高档消费品价格不涨反跌,销量下滑。据介绍,春节前,茅台飞天(53度)市场售价1699元,同比下跌14.2%;五粮液(行情 股吧 买卖点)1618(52度)888元,同比下跌36.5%。南京市场监测的13个白酒品种中,有7个品种节前销量同比下降,销量同比降幅最大的达到92.9%。“苏州市场白酒销量也一路下滑,部分经销商甚至以低于进价的方式销售,也没能换得销量的增长。”吴爱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月后,我省生猪肉价格回落明显,猪粮比价关系为5.62:1,已是全年最低值。“这与节后猪肉需求变小,供应量依旧很大有关,我们在这也提醒养猪农户,不要随意增加养殖量。”吴爱琴说。
进入2013年,世界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推动全球经济缓慢回升,国外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稳增长”政策继续发挥作用,企业由“去库存”逐步转入“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延续小幅回升态势,2013年全年GDP增速有望高于2012年。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长8%左右,CPI上涨2.6%左右,国民经济平稳开局。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当前,投资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初步预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左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位。今年一季度,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回升的格局尚未变化。首先,基建投资需求旺盛。2012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9万亿元,同比增长28.6%。相当一部分大的新开工项目是2012年5月份以来陆续批准的基础建设项目,表明后续投资需求比较旺盛。此外,地方政府换届效应以及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年,部分重大规划项目将会加快规划和投资进度。其次,融资环境宽松为基建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主要为基建项目融资的信贷、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融资活动较为活跃。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连续八个月超过万亿,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更是高达2.54万亿元,超过上年1、2月份总和,同比多增1.56万亿元。预计一季度基建投资将增长20%左右,增幅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基本接近过去五年20.7%的平均增速。
制造业投资增长适度回调。受企业“去库存化”与“去产能化”影响,2012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22%,增幅同比减少9.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自筹资金能力下降等问题仍将制约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目前,我国钢铁、有色、建材、煤化工、造船、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即使制造业增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无法消化,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同时,制造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筹资金,企业实现利润情况不佳将导致投资能力受限。但部分企业为节能减排和降低劳动力成本会继续更新设备,一些企业也在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高新技术产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投资将延续前期放缓态势,预计一季度增长22%左右,增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过去五年27.6%的平均增速。
房地产投资增长基本趋稳。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变化,2012年以来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下降也会影响房地产的投资增长。但是,2012年6月以来,居民购房愿望提升,商品房销售市场回暖,房价开始反弹,定金及预收款以及个人按揭贷款增长。同时,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融资方式对房地产投资起到了支持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开始好转,为房地产投资回稳奠定了基础。此外,2013年保障房建设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对房地产投资企稳亦将起到支撑作用。初步预计,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基本稳定,同比增长16%左右,和2012年基本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运行
收入是决定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收入较快增长将支撑消费稳步提升,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与就业形势良好支持消费稳定增长。2012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加1188万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增长9.6%和10.7%,首次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高于GDP增速。近期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农民增收和分配秩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30多条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以及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将助推社会消费稳步提升。
其次,网络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继续发展。目前网络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已经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领域。2012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1320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4%,同时网络创业已累计制造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并有力带动了物流、交通、信息分析等行业发展。
最后,消费龙头市场延续涨势。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城市消费正向“享受型”阶段迈进,农村消费进入住行升级阶段。今年1月份,汽车销售量增长46.4%,房地产市场在房价上升、刚性需求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下走出低迷,将延续自去年底以来的涨势,并带动与之相关的家庭装饰建材、家具等领域消费继续快速增长。尽管机关、企事业单位取消了团拜、联谊等活动,一季度餐饮、娱乐消费增速较往年同期可能有所放缓,但节省支出可以用于其他方面,不会减少国内需求。
对外贸易继续回暖中速增长
2013年初,我国进出口延续了去年9月份以来的回暖走势,剔除季节性因素,1月出口增长12.4%,进口增长3.4%。初步预计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8%左右,进口增长6%左右。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迹象增强有利于我国外贸平稳运行。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阶段,虽然欧债危机与美国财政悬崖均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部分经济领域情况开始好转。2012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从49.6%回升至50.2%,攀至“荣枯线”上方。美国PMI指数回升1.2个点,至50.7%,房地产市场恢复性增长,房价上升5.9%,创2006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失业率放缓至7.8%,消费需求继续改善,新兴产业得以发展,财政悬崖问题暂时告一段落。欧洲部分国家债券收益率下降,赤字状况改善,希腊、西班牙等国经济情况有所恢复,去年四季度部分资金重返欧洲市场。新兴经济体情况出现分化,金砖国家增长有所放缓,但“迷雾四国”(墨西哥、印尼、韩国和土耳其)等国家以及部分小型新兴经济体增长加速。世界经济略有起色将促进一季度我国外部需求改善。
第二,汇率升值压力增添外贸不确定性。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日本宣布无限期量化宽松计划,导致日元加速贬值。到2013年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连续四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1%。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可造成我国出口实际增速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确定性增强,一方面,美国经济向好促进进口加快,贸易逆差增加,美元将出现贬值;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相对好于欧洲和日本,可能导致大量资金回流美国,美元具有升值要求。总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增加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进一步提升的难度。
第三,中国参与世界双边多边贸易体系将受到一定阻碍。近期,美国和欧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快推进,如果达成协议,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同时美国积极推进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日本等国积极加入,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却停滞,我国贸易环境有所恶化。
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第四,贸易结构优化趋势进一步延续。当前我国以机械、电子、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格局已经形成,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57%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下降至20%左右。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出口产品结构与比较优势结构转型升级阶段。一季度,在国际市场与主要贸易伙伴需求结构调整压力下,以及国内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下,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将继续改善,而且进出口国别结构亦将有所优化,在发达经济体丧失的市场份额有望被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弥补,由于我国出口增速有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仍具扩大潜力。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投资增速较快、消费和出口基本稳定、工业企业去库存阶段基本接近尾声,工业生产有望延续回暖势头,企业利润增速企稳反弹。初步预计,一季度我国工业增长将稳步回升至10.5%左右,其中重工业增长10.9%,轻工业增长9.6%。
三大需求增长支持工业向好。从需求侧看,一季度投资需求增长较快,机械、电子、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将带动钢铁、水泥、装备制造等行业生产增长;消费和出口需求保持稳定也有利于食品、纺织、家电、汽车等轻工业生产稳定。
库存因素支持工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去库存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新一轮增加库存周期,这是支持工业生产向好的重要因素。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今年1月显著提升至57.2%,原材料库存指数达50.1%,反映未来企业库存回补意愿增强,生产经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去库存过程已经大致经历了14个月,预计一季度“去库存化”基本结束,企业逐步进入库存回补阶段,工业增长相应提速。
先行指数预示工业生产有望继续反弹。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由工业增加值、发电量、投资、出口等合成的一致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回升;由人民币贷款、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粗钢产量等构成的先行指数,自2012年年初扭转下行的局面出现平稳上升。我国的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约半年时间,先行指数持续平稳回升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回升的态势。同时,由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等合成的综合警情指数重回绿灯区,预示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各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已经处于较为合理的增长区间。
物价水平稳步回升
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增大等因素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升,今年1月份上涨2%,预计一季度CPI将上涨2.6%左右。受国内经济转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呈现上涨趋势,同比降幅逐步趋缓,今年1月份PPI降幅收窄至-1.6%,预计一季度PPI同比下降1.7%左右。
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推动PPI环比上涨。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风险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一季度国际商品价格涨势将传导至我国工业品价格领域,推动PPI上涨,其中上游产品价格反弹将有所加快。但由于基数原因以及国内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涨幅比较温和。
CPI受国内季节因素影响走高。不同于去年节日消费需求在12月份提前释放,今年春节处于2月份,节日性因素助推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猪肉价格自2011年10月进入下降周期已有15个月,今年一季度将步入上升周期。加之今年冬季偏冷,蔬菜价格季节性涨幅较大,肉禽与蔬菜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将是拉动CPI趋升的最主要动力所在。
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农产品与服务价格高企。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绝对数减少345万人。劳动力人口减少以及城市化发展导致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低端劳动者工资增长加快,农业与服务业价格上涨。此外,土地流转价格、运输成本、商业地产价格上涨也导致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
货币政策适当回归稳健
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风险、汇率风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货币政策适当回归稳健。针对当前货币发行增长较快,社会融资规模扩张,金融信贷领域风险增强的问题,建议保持适度的货币信贷投放的力度,避免流动性过快增长。一方面,通过正回购操作等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规范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通过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二是推进人民币互换进程。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不确定性风险的途径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互换规模,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尽量降低汇兑风险。同时引导小型经济体货币与人民币挂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三是通过要素价格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依据资源稀缺程度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定价,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尽快在全国城市推广阶梯电价、水价、燃气价格改革。
“为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在京发展实体业务,总部经济政策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该政策将从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服务对象扩展至各类内外资总部企业。”这是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从2013年市商务工作会议上获悉的。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强调,在总部经济政策中将重点向民营企业延伸。
北京市总部经济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特征。北京已初步形成北京CBD等若干总部经济集聚区,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累计达129家。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央企、外资和民营企业一级总部在北京共有1300多家,占北京法人企业数量的3%。,但在GDP和综合(行情 专区)税收中的比重均接近一半。
程红表示,此前,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建设一直被视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点,今年总部经济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延伸。
从企业发展规律看,当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公司时,企业自身也需进行战略调整,企业需要选择一些中心城市作为运营、管理、决策的总部。“北京作为首都,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心城市,具有独特优势。我们的政策是更多地创造一个适宜各类总部企业在京发展的便利环境,更好地为各类总部企业提供服务。”市商务委总部经济发展处负责人说,在京总部企业需要在北京行政区域内有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要在北京地区以外管理运营两家及以上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至少有过亿元规模。
在扩张总部企业范围、增多总部企业数量的同时,程红强调,今年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还需加强总部经济能级提升。比如,将区域总部提升为全国总部,把中国区总部提升为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总部。为支持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企业在资本项目管理方面扩大了便利度。目前,北京地区有7家企业已经成为试点。这7家企业加入后将带动近200个产业企业,资金可在全球范围内调动,非常利于总部经济的结算功能。
事实上,北京一直在稳步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市编办正式批准在市商务委成立了总部经济发展处,主要负责研究提出本市吸引境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地区总部的政策措施并组织落实。
国家统计局对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走势进行了回顾。回顾提到,制造业经济呈现总体增速放缓的迹象,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呈年初冲高、年中探底、年末回稳的走势。
回顾指出,欧债危机持续了3年之久,2012年欧债问题仍是贯穿欧洲经济形势变化的主线,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在外部市场需求不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制造业经济呈现总体增速放缓的迹象,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呈年初冲高、年中探底、年末回稳的走势。
一、采购经理指数(PMI)经济意义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由新订单、生产、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主要原材料库存5个分类扩散指数计算合成的综合指数。每个分类指数计算采用扩散指数法,即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
(一)取值范围
采购经理指数取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50%为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高于50%,表示整体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整体经济处于收缩状态。
(二)趋势分析
采购经理指数从50%上升到100%,表明经济活动中的扩张成分多于收缩成分,扩张成分在逐渐增加,收缩成分在逐渐减少;指数从上限100%下降到50%,说明经济运行的扩张成分在减少,收缩成分在增加,但经济仍然处在扩张区间;指数从50%下降,但大于0,表明经济运行中收缩成分多于扩张成分,扩张成分在减少,收缩成分在增加,经济处于收缩区间;指数从下限0上升到50%,虽然收缩成分多于扩张成分,但总体经济中的扩张成分在不断地增加,而收缩成分却在逐渐减少,经济运行向扩张方向运动,但经济仍处在收缩区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所有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二、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走势
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年均值,为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以来的次低点。过去一年,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整体呈现前高中低再回升的走势,显示出我国制造业经济回升趋稳。
(一)采购经理指数探底回升
2012年制造业PMI均值为50.7%,低于历史均值2.1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最高点4.3个百分点,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最低点0.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PMI历史数据看,我国制造业经济整体上增速减缓。
2012年1、2月,制造业PMI在51%以下低位运行;3、4月,受天气转暖,春节后集中开工等因素推动,制造业PMI有所提升,但显著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4月冲高至年内高点53.3%后,5-7月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呈回落走势,初现阶段性顶部信号;8、9月,制造业PMI更是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50%;10-12月,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制造业PMI又重新站到临界点50%以上,但回升幅度不大。总体上讲,在外部市场需求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2012年中国制造业PMI走势总体偏弱,但在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下,第四季度制造业PMI均值升至50.5%,初步探明了制造业经济阶段性的底部。
(二)大型企业是拉升采购经理指数的主要动力
自2010年发布分规模制造业PMI以来,大型企业PMI历史均值为53.1%,中型企业为51.9%,小型企业为48.9%,大、中、小型企业PMI如同其名称一样呈现出由大到小顺序的排列。大型企业PMI均值连续3年位于临界点50%以上,中型企业除2012年以外,其他两年位于临界点50%以上,小型企业则连续3年位于临界点50%以下。从分规模制造业PMI历史数据看,大型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比较乐观,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而小型企业不容乐观。
2012年,大型企业PMI均值为50.7%,PMI在3月达到年内高点后,逐月回落,8月跌至临界点以下,自9月起又回到临界点以上;中型企业PMI均值为49.4%,PMI在4月达到年内高点后一路下行,8月起一直在临界点以下运行,10月到达低点49.3%,随后逐月向临界点靠近;小型企业PMI均值为48.7%,PMI在2月达到年内高点后,4月跌至临界点以下,此后一直运行在临界点以下,指数也大幅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规模企业PMI走势看,2012年大型企业PMI基本上在临界点以上运行,是拉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主要动力;小型企业PMI的高点分别领先大型、中型企业1、2个月,低点分别领先大、中型企业3、5个月,表明小型企业对经济波动更加敏感。
(三)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走势总体处于领先地位
2012年,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均值低于临界点的有从业人员指数49.4%、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49.5%和原材料库存指数47.7%,均值高于临界点的是新订单指数50.9%和生产指数53.0%,其中生产指数均值最高,高出PMI综合指数均值2.1个百分点,是PMI综合指数均值站在临界点以上的主要拉动力量。
1、生产指数全年均站在临界点以上
生产指数是衡量制造业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主要产品的实物数量增减变化的指标,所占PMI综合指数权重为25%,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尺。
2012年,生产指数在传统生产旺季4月到达了57.2%的年内高位,随后一路下行,8月下探到50.9%的低位,之后又逐渐回升,12月又回到了较高的52.0%,生产指数是所有分类指数中一年来各月度均保持在临界点以上的指数,是PMI综合指数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从历史数据看,2012年生产指数均值仅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51.8%,低于历史均值3.0个百分点,并且是连续第3年走低。虽然该指数近3年逐年下行,但始终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还在继续扩张,但增长速度总体趋缓,未来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2、新订单指数年末走稳
新订单指数是衡量报告期内企业正式签订的订、供货合同计算出的主要产品订货数量的指标,所占PMI综合指数权重30%,为所有分类指数中最高,是反映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风向标。
2012年,新订单指数领先生产指数1个月于3月份达到年内高点55.1%,表明市场需求对经济波动的感知要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随后该指数在临界点以上仅短暂停留了1个月,之后5-9月连续徘徊在临界点以下,其中8月下探至年内低点48.7%,之后逐月回升,第四季度又重回临界点以上,该指数同生产指数一道成为PMI综合指数回升的助推器。2012年的新订单指数均值为2008年以外的最低点,低于历史均值4.2个百分点,低于2011年1个百分点。从近3年,特别是2012年数据看,我国制造业市场需求扩张速度放缓,但随着我国提振内需政策的持续发力,市场需求有回升趋稳的迹象。
昨日,瑞信研究院发布了本年度的《全球财富报告》,截至今年年中,亚太地区家庭财富达到74万亿美元(按当期币值计算),首次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地区。而且,亚太地区在未来五年里仍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来源,至2017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也将赶超日本居于全球第二。
报告指出,受到欧元区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目前世界经济秩序正在急剧调整,截至今年6月末,全球家庭财富总值在一年内下跌了5.2%,至223万亿美元。其中,欧洲的家庭财富减少10.9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损失总额的88.6%;亚太区的家庭财富也减少了1.45万亿美元至74万亿美元,同比降幅约1.9%,然而却首次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地区。
报告预计,在今后五年里,新兴经济体对全球财富增长将做出更大贡献,其中预期亚太区将继续是最大的财富来源地。
报告预测全球财富总值在未来五年内将增长48%,至2017年,全球财富总值将增至330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2%。亚太地区家庭财富也将由现在的74万亿美元增至115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2%。此外,亚太区占全球财富的比重也会大幅提升,将由目前的33%提高到2017年的35%。
从各国家庭财富分布来看,报告指出,美国、中国和日本是全球财富的三大来源地,这三个国家的家庭资产今年分别增长1.32万亿美元、5620亿美元和3680亿美元,总额分别达62万亿美元、20万亿美元和28万亿美元。而在今后五年里,预期美国将继续高居财富榜榜首,家庭财富净值在2017年将达89万亿美元,中国在未来五年料会为全球财富带来18万亿美元的进账,预计财富将达3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同期的3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排行第二的富有国家。
据报告负责人介绍,该报告涵盖全球46亿成年人的财富分布情况,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平均财富仅数百元或以下的人民、亚太区及其他地区的新兴中产阶级,以至“财富金字塔”上层的亿万富豪等,范围遍及200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