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航空异军突起之路

2008-12-30 10:36 1044

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中,海航是唯一的“市场化”企业。1993年至今,在一个国有资本雄踞的行业里,身处边陲的海航,凭借区区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沿着一条独特的轨迹异军突起。

    已经发生的一切,与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参与中农信的农村改革试验,用化肥合同换来世界银行3亿美元的贷款;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弃民航总局高职,远赴海南特区拓荒;在民航业尚不知灵活运用资本市场时,他又第一个带领海航进入股市,玩转A股、B股、H股;而在中国民航业对外资开放之初,他便给海航引入了资本大鳄索罗斯……

    在过去的15年里,海航的每一次出手,都踩准了中国开放和民航业改革的节拍。陈峰表示,“海航的一切成功,源于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机会”。

    但海航亦在思索:孤悬海外的海南岛,虽是其起飞之地,但毕竟舞台太小。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或许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契机。

    踩着改革开放的节点

    《21世纪》:早年,你曾在民航总局就职,但1988年,你为什么离开民航总局去了中农信?这段经历对你后来再次回到民航业,有何影响?

    陈峰:人的发展,真的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因素。

    我是民航总局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学生,那时一腔热血要进行民航改革,但后来空管局撤销了,我就不想再回去了,于是便到中农信(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去做农村改革。我就负责从世界银行拿钱。

    当时,中农信设计了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方案。虽然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世行的高度认可,但是钱怎么进来?世行的钱一般都是走项目的,比如铁路、公路项目。

    后来,我建议以“采购化肥”的项目来申请这笔钱。就这样,愣是拿了世行3亿美元钱进来。此后,(这样的事情)再没有过,可谓空前绝后。

    在中农信,我学了很多金融知识,对我后来创立海航打下了充实的金融基础。没有这段经历,很可能海航也不会起来。

    《21世纪》:就创立海航而言,从中农信到海南应该是重要一步?

    陈峰:1989年,我与王刚等六个人就从中农信去了海南。当时,海南希望(我们)这批人才帮忙从世行拿贷款。

    恰逢海南需要发展航空,海南政府发现我有航空背景,让我组建航空公司。海航成立之后,我把这顶花翎还给政府,正式落草为寇了。

    《21世纪》:海航的发展,与海南省的发展,与整个中国民航业的改革,是怎样的关系?

    陈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航创立之时,海南刚刚建省不久,海南是个岛屿,孤悬海外,航空运输是整个海南发展的瓶颈。海南大特区需要发达的航空,需要自己的航空公司,因此,肩负着海南大特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海航应运而生。

    海南最终成为航空大省,海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海航改变了海南交通资源紧缺的局面。如今,海南两个机场每年的吞吐量达1400多万,在省市排名中算是比较靠前的,与海南的GDP排名相比,是很不错的成绩。

    海航创立时也正值中国民航百花齐放的开放初期,航空市场的格局正在从“单一国有航空”走向“部门、地方各立航空公司”的局面。当时,与海航同期创立的还有深航、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等十多家航空公司。

    1997年后,中国民航进行大重组,民航市场六大国企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是,以三大航空集团为主的国企阵营,山航、川航、厦航等,都在这一时期变成三大航的附属公司,西南航空、西北航空则被兼并重组。另一阵营则是,以海航为主的、以市场化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为纽带的重组阵营。

    由此,民航市场形成了“四大两小”的格局,“四大”是国航、南航、东航、海航,“两小”则是上航和深航。

    再后来,海航的发展与国际航空的发展脉络相吻合,形成了以大新华航空为核心、涵括各种航空项目的现代企业群。

    《21世纪》:当初创办了那么多市场化的公司,为何唯独海航得以发展壮大?

    陈峰:海航的成功经验有四条。

    第一条是时代。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就没有海航的今天。比如,国家对航空业的一系列开放政策,比如允许股份制改造,我们在资本市场进行所有尝试,A股、B股、H股,我们戏称自己为股票大全;再比如,允许外资投资民航,我们拉来了资本大鳄索罗斯。

    所有的改革政策,我们都第一个尝试了,所以,海航的成功,都是踩在改革与开放的节拍上。海航的一切成功,都是源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机会和实践,包括民航的、企业的、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的种种因素。

    第二条是方方面面的社会支持;第三,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第四,海航创造中西合璧的文化。

    危险与机会

    《21世纪》:11月中旬,你参加了2008年APEC会议,有什么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陈峰:我是老APEC了,参加过十几次。应该说,今年APEC的主题跟往年都不一样。

    在全球遭遇金融海啸强烈冲击,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亚太地区国家正在试图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并且对中国有强烈预期。
    
    《21世纪》:APEC“利马宣言”称,在18个月内解决金融危机。很多人觉得过于乐观了,你觉得呢?

    陈峰:(解决危机的)可能性有,但是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我对解决这场金融危机的时间表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估计要20-24个月。可能18个月能够制止下滑,经济衰退能够停止,恢复信心,但是真正好转估计得到两年以上。

    《21世纪》:其它国家对中国的预期是什么?拉动内需政策?

    陈峰:是。但我也跟他们讲,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中国的事搞好。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将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我觉得是非常及时、正确的。

    只要政策对头,中国能把这次金融海啸的影响变成中国再腾飞的重大动力,把危机变成千载难逢的机会。

    《21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空公司普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近期,南航、东航都获得了国家注资,但海航却不太可能获得同样待遇,海航该如何过冬?

    陈峰:依靠政府注资,是否能解决和化解问题?这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我认为,解决类似的问题应该通过企业的管理机制、内部创新、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在金融海啸还没有全面爆发时,我们就敏锐地预见到美国的次级债市场的危机,所以我们早就做了准备,2008年五六月份就开始了。

    我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个是,加大管理构架的调整。本来三个层次的,变成两个层次,需要两个部门的,不要三个部门,提高效率。

    第二,开源,增大现金流入。第三,节流,拿住现金流,一切不该投的项目都不投,收缩战线,储备过冬。

    《21世纪》:这是否意味在对扩张策略的改变呢?比如,对烟台海运的重组。

    陈峰:全世界经济形势已经不乐观了,你还扩什么张啊?这时候,保生存第一,你必须生存下去,没有生存还谈什么扩张呢。所以,我们现在全员动员,所有企业全部都开源节流。

    但烟台海运的重组工作,还在按照我们与烟台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的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中。我们把“积极稳妥地安置好员工的就业”作为最为重要工作,先把民生问题解决好,然后再解决资产等一系列问题。

    《21世纪》:那么,海航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哪里呢?

    陈峰:海航有一个新的板块,英文叫eating,中国谐音是“易”,取自《易经》的“易”,表示不断变化、生机勃勃。

    这算是我们海航产业链中的发展板块,以航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我们把几家航食公司都划拨到这里来了。其实,海航整个都是围绕着服务业来做的,吃住行游购娱。

    我们为什么把它单独设出来?虽然它规模不大,但是潜力很大。因为,今天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了,而航空食品是一种高品质的、安全的食品。我们希望它从航空的食品延伸到地面,开拓更大的市场。

 

1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