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趋同性加强情况分析
2013-02-17 09:50568
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日元贬值,提高其进口原材料价格,增加其国内生产成本,这样反而加剧其经济衰退。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对其制造业产生抑制作用。
中研普华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昨日在《经济学人》峰会上表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原本没有地理联系的世界各经济体金融市场之间趋同性日益加强。
朱民指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过去美国和拉美关联较多,和遥远的亚洲关联较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美国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金融市场趋同性也日益增强。全球三大金融市场2003年趋同度只有10%,现在趋同度达到70%~80%。亚洲新兴国家和拉美国家的股市在2003年趋同度只有40%,现在高达80%。”
朱民称,中国金融业发展很快,但在全球的代表性并不高。中国现在占全球GDP的10.2%,但金融资产只占全球金融市场8.2%。中国金融资产的65%都是银行资产。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但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如何,基础设施能否支撑,都是潜在的风险。 中研普华报道: 日本央行在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季度报告中下调了日本国内9个地区中8个地区的经济预期,这是该行4年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大范围调降经济预期。该份报告指出,由于出口疲软引发广泛的经济下滑,日本经济已陷入温和衰退。日本央行负责人当日表示,日本的商业景气度特别是制造业景气度正在恶化,资本开支整体疲软,由于经济可能继续疲软,日本央行将继续实施有力的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 2012年日本央行就曾经5次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自1985年至1991年这轮周期楼市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多年的经济衰退,尽管自2009年到2010年稍微有些起色,但很快就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又陷入低迷状态。为摆脱次贷危机负面影响,日本政府曾提出新增长战略,其中包括绿色创新战略、生命创新战略、新领域增长战略等,重点发展低碳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等,从实施结果看,主要受到时滞因素影响,这些战略的实施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日本经济依然没有彻底走出低迷的“陷坑”。加上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日本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其经济复苏真的会有效吗?
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其一,背离政府与市场的本质关系。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把握其经济运行或经济低迷的症结,背离了政府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基础性功能。其实,日本企业并不缺钱,缺的是投资信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无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在模仿经济学看来,政府与市场存在多重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也就是本质关系是示范人与模仿人的关系,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私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宁愿多持货币而不愿投资,此时,需要政府扩大投资充当投资示范人,吸引私人投资者模仿扩大投资,在模仿几何级数的作用下,私人投资者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最终促使经济复苏。由于日本政府巨额财政赤字的存在,制约其作为投资者示范人作用的发挥,制约其示范效应发挥,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性低迷状态难以自拔。日本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需要尽快改善其财政状况,优化其税制结构,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富人税”在欧美国家被弄得沸沸扬扬,导致不少富人移民。欧美国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发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效果不佳,寄希望于“富人税”改善其财政状况,使政府有能力充当投资示范人,引导私人投资者扩大投资。实际上,美国已经发现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低效性,已有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计划。而日本重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老路,其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
其二,日本是个资源进口国,影响其国内生产。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日元贬值,提高其进口原材料价格,增加其国内生产成本,这样反而加剧其经济衰退。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与工业原料的石油、铁矿石、稀土等需要大规模进口,铜在明治初年是出口的,现在则需要大量进口。尤其是稀土,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稀土产品进口国家,日本生产所需稀土,全部依赖进口,日本经济赖以生存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稀土。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对其制造业产生抑制作用。
其三,无助于出口规模扩大。按理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日元贬值,对其出口是有利的,但是,出口规模的扩大除了受到汇率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与主要贸易国的外交关系、产品的竞争力、产品生产国的替代性、贸易伙伴国的货币政策、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等。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引起其出口贸易目的国的反感,这些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或金融政策回击,抵消其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此外,由于日元贬值,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对其出口规模扩大也会产生抑制作用。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借此扩大出口,刺激国内生产,但最终实施效果甚微。实际上,当前影响日本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美国经济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已经意识到过度依靠出口状况下的经济风险,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但没有扭转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生产的电机、汽车、机床、精密仪器等高度依赖欧美市场,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改变。而由于欧美经济至今复苏乏力,对日本产品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扩大出口规模作用小。
其四,难以撬动不动产投资。按照经济学原理,宽松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胀预期,居民手中的现金贬值,购买不动产是其抵抗通胀的重要手段,所以,居民采取的策略是投资房地产。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可以刺激房地产投资增加的,但是,日本1985年至1991年房地产泡沫是近30年来世界三大房地产泡沫之一,日本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投资者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投资者不敢大规模增加房地产投资。
其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以及居民收入上升乏力,国内居民消费受到制约。日本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5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0%。有人预测,到2020年日本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或超过25%。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日本的模仿式创新,严重影响到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日本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与提高日本创新能力毫不相干,相反,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国内居民收入上升乏力的情况下,这种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胀,进而影响日本国内消费。
由于其内需难以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撑性作用,日本需要大规模扩大出口促使其经济复苏,而要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靠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奏效,倒是应该注意处理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多边关系!中研普华报道: 2013年亚洲新兴市场寿险保费将会反弹,实际增长约10%。由于监管变化和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将继续抑制储蓄型产品的增长,寿险业增长将日益以定期寿险等风险保障产品为重点。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包括印度和中国都存在巨大的健康保障缺口,这将进一步驱使消费者购买风险保障产品。
瑞再指出,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增长将恢复至3.2%,并于2014年进一步增长到3.9%,亚洲市场预计增长将会在2013年加速,增幅可望达到10%左右。实际上,2012年亚洲新兴市场的寿险保费略微下降0.1%。但除了低利率之外,现行的监管变化是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中国,早前的保费下降,部分是由于2011年限制银行保险销售的监管变化所致。要注意的是,很多亚洲主要新兴市场中存在巨大的健康保障缺口,其中仅中国预计截至2020年的潜在缺口达730亿美元,这种缺口会驱动消费者购买风险保障产品。
在非寿险市场方面,瑞再报告认为,2013年亚洲的非寿险业务也将有望持续增长,不过总体盈利性预计并不会迅速反弹。2013年和2014年大多数市场的非寿险承保盈利性很可能略有改善。今年的投资回报仍将处于较低水平,盈利性将会随着费率和利率上浮而缓慢上升。
瑞再认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是车险市场的放开。其中,中国开始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参与机动车第三方责任险业务,同时给予保险公司更多的定价自由。其他市场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朝向市场放开和解除管制的趋势将令消费者受益,并有助于改善行业的总体效率和竞争力。”
朱民指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过去美国和拉美关联较多,和遥远的亚洲关联较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美国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金融市场趋同性也日益增强。全球三大金融市场2003年趋同度只有10%,现在趋同度达到70%~80%。亚洲新兴国家和拉美国家的股市在2003年趋同度只有40%,现在高达80%。”
朱民称,中国金融业发展很快,但在全球的代表性并不高。中国现在占全球GDP的10.2%,但金融资产只占全球金融市场8.2%。中国金融资产的65%都是银行资产。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但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如何,基础设施能否支撑,都是潜在的风险。 中研普华报道: 日本央行在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季度报告中下调了日本国内9个地区中8个地区的经济预期,这是该行4年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大范围调降经济预期。该份报告指出,由于出口疲软引发广泛的经济下滑,日本经济已陷入温和衰退。日本央行负责人当日表示,日本的商业景气度特别是制造业景气度正在恶化,资本开支整体疲软,由于经济可能继续疲软,日本央行将继续实施有力的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 2012年日本央行就曾经5次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自1985年至1991年这轮周期楼市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多年的经济衰退,尽管自2009年到2010年稍微有些起色,但很快就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又陷入低迷状态。为摆脱次贷危机负面影响,日本政府曾提出新增长战略,其中包括绿色创新战略、生命创新战略、新领域增长战略等,重点发展低碳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等,从实施结果看,主要受到时滞因素影响,这些战略的实施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日本经济依然没有彻底走出低迷的“陷坑”。加上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日本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其经济复苏真的会有效吗?
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其一,背离政府与市场的本质关系。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把握其经济运行或经济低迷的症结,背离了政府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基础性功能。其实,日本企业并不缺钱,缺的是投资信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无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在模仿经济学看来,政府与市场存在多重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也就是本质关系是示范人与模仿人的关系,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私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宁愿多持货币而不愿投资,此时,需要政府扩大投资充当投资示范人,吸引私人投资者模仿扩大投资,在模仿几何级数的作用下,私人投资者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最终促使经济复苏。由于日本政府巨额财政赤字的存在,制约其作为投资者示范人作用的发挥,制约其示范效应发挥,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性低迷状态难以自拔。日本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需要尽快改善其财政状况,优化其税制结构,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富人税”在欧美国家被弄得沸沸扬扬,导致不少富人移民。欧美国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发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效果不佳,寄希望于“富人税”改善其财政状况,使政府有能力充当投资示范人,引导私人投资者扩大投资。实际上,美国已经发现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低效性,已有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计划。而日本重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老路,其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
其二,日本是个资源进口国,影响其国内生产。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日元贬值,提高其进口原材料价格,增加其国内生产成本,这样反而加剧其经济衰退。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与工业原料的石油、铁矿石、稀土等需要大规模进口,铜在明治初年是出口的,现在则需要大量进口。尤其是稀土,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稀土产品进口国家,日本生产所需稀土,全部依赖进口,日本经济赖以生存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稀土。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对其制造业产生抑制作用。
其三,无助于出口规模扩大。按理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日元贬值,对其出口是有利的,但是,出口规模的扩大除了受到汇率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与主要贸易国的外交关系、产品的竞争力、产品生产国的替代性、贸易伙伴国的货币政策、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等。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引起其出口贸易目的国的反感,这些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或金融政策回击,抵消其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此外,由于日元贬值,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对其出口规模扩大也会产生抑制作用。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借此扩大出口,刺激国内生产,但最终实施效果甚微。实际上,当前影响日本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美国经济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已经意识到过度依靠出口状况下的经济风险,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但没有扭转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生产的电机、汽车、机床、精密仪器等高度依赖欧美市场,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改变。而由于欧美经济至今复苏乏力,对日本产品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扩大出口规模作用小。
其四,难以撬动不动产投资。按照经济学原理,宽松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胀预期,居民手中的现金贬值,购买不动产是其抵抗通胀的重要手段,所以,居民采取的策略是投资房地产。日本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可以刺激房地产投资增加的,但是,日本1985年至1991年房地产泡沫是近30年来世界三大房地产泡沫之一,日本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投资者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投资者不敢大规模增加房地产投资。
其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以及居民收入上升乏力,国内居民消费受到制约。日本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5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0%。有人预测,到2020年日本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或超过25%。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日本的模仿式创新,严重影响到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日本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与提高日本创新能力毫不相干,相反,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国内居民收入上升乏力的情况下,这种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胀,进而影响日本国内消费。
由于其内需难以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撑性作用,日本需要大规模扩大出口促使其经济复苏,而要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靠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奏效,倒是应该注意处理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多边关系!中研普华报道: 2013年亚洲新兴市场寿险保费将会反弹,实际增长约10%。由于监管变化和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将继续抑制储蓄型产品的增长,寿险业增长将日益以定期寿险等风险保障产品为重点。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包括印度和中国都存在巨大的健康保障缺口,这将进一步驱使消费者购买风险保障产品。
瑞再指出,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增长将恢复至3.2%,并于2014年进一步增长到3.9%,亚洲市场预计增长将会在2013年加速,增幅可望达到10%左右。实际上,2012年亚洲新兴市场的寿险保费略微下降0.1%。但除了低利率之外,现行的监管变化是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中国,早前的保费下降,部分是由于2011年限制银行保险销售的监管变化所致。要注意的是,很多亚洲主要新兴市场中存在巨大的健康保障缺口,其中仅中国预计截至2020年的潜在缺口达730亿美元,这种缺口会驱动消费者购买风险保障产品。
在非寿险市场方面,瑞再报告认为,2013年亚洲的非寿险业务也将有望持续增长,不过总体盈利性预计并不会迅速反弹。2013年和2014年大多数市场的非寿险承保盈利性很可能略有改善。今年的投资回报仍将处于较低水平,盈利性将会随着费率和利率上浮而缓慢上升。
瑞再认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是车险市场的放开。其中,中国开始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参与机动车第三方责任险业务,同时给予保险公司更多的定价自由。其他市场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朝向市场放开和解除管制的趋势将令消费者受益,并有助于改善行业的总体效率和竞争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