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图渐明朗
自2009年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三年有余,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进一步的诸多决择。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自2009年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三年有余,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进一步的诸多决择。近日,金融监管决策者、经济学家和金融业精英们汇聚一堂,在“2012年第一财经年会·金融峰会”上纵论未来一年全球及中国的经济格局和金融市场的大趋势,并为人民币国际化勾勒路径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
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基本具备
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任务和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二,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和条件与过去相比更加成熟。过去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实力大幅度增强,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决定的因素现在愈加显著。
再次,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了重新审视,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可能发生风险的防范统筹安排形成了共识。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有弹性、可以调整的空间,而不是可兑换和不可兑换非黑即白的选择。特别是在可兑换的尺度和标准上,应该说并没有一个权威精确的标准。
即使那些宣布已经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家,对跨境资金的监测和管理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在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后,一旦发生了跨境资本异常流动,一些国家仍然采取临时性手段来加以管理,比如增加资本交易税的方式调控资本的跨境流动情况。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共识认为,在实现了可兑换之后,仍然可以从短期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方面、从外债管理方面、从反洗钱等方面实施一些必要的监测和管理。当资本流动大幅度异常波动的时候,依然可以采取临时性特别措施,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今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深圳前海实行新的改革开放尝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以用人民币从境外向境内放款,这是资本项下可兑换新的进展。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
坚持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要坚持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实需为主、先易后难、强化监测、风险可控,稳步扩大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支持有关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金融改革的顺序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过去的改革是资本项目改革在前,人民币汇率机制在后,使得监管部门一度控制不住市场。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改革都是先放开汇率。目前,“十二五”规划重新整理了改革顺序,这将指导未来的改革方向。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中国金融改革需放松管制
目前力推的证券市场改革方向和思路是非常对的,而中国的证券市场要发展和壮大,还是应该放松管制,有很多改革之所以无法推进,实际上是因为政府主导或是由监管部门主导,来自于底层的尤其是来自证券中介机构的自发性改革举措比较少。这可能会是今后的一个转变方向,就是从原先由监管主导和政府主导转变为由中介机构和证券市场参与者一起推动金融改革。
近期6大券商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要重塑证券公司三大功能,即交易功能、支付功能和融资功能。鉴于此,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最迫切需要的是放松管制,这是所有改革的前提,而放松管制才能加速银行、保险、信托、证券、资金融合,混业化是证券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趋势。
最重要的金融改革则是认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不是只放宽或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即可,还包括民间借贷利率等。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放松管制,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很多创新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才能够应运而生。
关于利率市场化,是由很多因素来触发的。在存款利率上浮之前,央行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顶层设计。现在则说要打破银行垄断,其背景是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盈利下降,尤其中小企业盈利下降,希望银行反哺企业,因为过去几年中,银行在企业利润中所占比例过高,所以现在推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配合
当前中国最重要的金融改革是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两者应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如果不抓紧做人民币国际化,就会错失良机;利率市场化则应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完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方向,要坚定不移地、稳妥地推进。日本上世纪90年代发生“泡沫问题”,泡沫破灭后银行业遭受重创。其实,当时日本银行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资产泡沫破灭,二是在泡沫破灭之前和破灭过程中,日本进入金融自由化,日本银行的大客户开始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债务融资,发放企业债券。优质客户流失,剩下的客户有“问题”,增长空间不大,所以改革或经济增长过程最大的风险是风险叠加,尤其是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叠加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依然没有关闭,还有四、五年的时间。中国债券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从远景来看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几种货币之一。
目前来说,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做强做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两个最重要的轮子。此外,即使不出现民间资本准入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开放,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对中国的大型银行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
建立高效利用储蓄资金的金融体系
对中国经济来说,拐点最核心的标志就是储蓄率,储蓄率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向下的态势。导致储蓄率趋势向下的几个重要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家庭部门储蓄占国民储蓄比重不到一半等。最新的数据是,2008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储蓄只占国民储蓄的43%,剩下的57%是企业和政府。未来经济增速下滑,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将进一步减少,会使房地产、银行等行业出现问题,导致经济陷入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
金融改革最核心的方向就是如何在储蓄率下降的背景下,建立起一个高效利用储蓄资金的金融体系,同时能够防止储蓄率下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储蓄率下降过程中,要么是房地产出问题,要么是银行大范围地倒闭。
未来中国真实利率水平会往上走,对资本市场意味着先抑后扬的过程。在前期高储蓄率、低资金成本的背景下,企业项目及企业的现金流,不太可能在未来支撑这种较高的真实利率水平,这些企业及其达成的项目一定会在资本市场被淘汰,而留在市场上的是有更高现金流回报的企业和项目。
中国社科院研究所最近在做相关的课题,研究结论指出,在未来五到十年储蓄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大概会下降到6%~7%。即使到6%~7%,也需要换一种思维来看,十年前增长10%是1万亿,今年增长6%就是18万亿,这个增幅比以前高很多,换一种思维来看问题,不会特别可怕。
链接
人民币国际化大事记
2009年7月六部门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中国承诺增强人民币交易灵活性,事实上结束了两年来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制度,重新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0年6月六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大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扩大人民币在香港的结算范围,离岸人民币交易开始启动。
2011年1月中国开始试点项目,允许境内公司使用人民币在境外投资。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指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01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
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自2012年6月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的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2012年11月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在伦敦成功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在伦敦市场上发行的首只离岸人民币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