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需求收缩型衰退?
这也是个好消息,因为中国经济需要“涅槃重生”:度过转型升级困难期,走向内生动力驱动型繁荣。君不见,自2008年以来,经过四年调整,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积累增长动能,萌生增长点。
中国经济正处于两个维度的大调整之交汇点:其一,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经过大滞胀、大缓和,目前步入大调整时期,发达经济体遭遇债务收缩型衰退,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很长的时间;其二,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正步入调整时期,遭遇需求收缩型衰退,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很长时间。
这是个坏消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外部环境趋紧,内部经济增长失速。这也是个好消息,因为中国经济需要“涅槃重生”:度过转型升级困难期,走向内生动力驱动型繁荣。
当前,一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蓬山此去无多路”,那希望的“青鸟”何时才能来“探看”?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是国际国内经济的大气候和小气候决定的。并且,我们知道今天的世界“何以至此”,却不知道“去向何方”:全球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迷?中国经济何时能走向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为企业出现转型困难是正常的,市场出现悲观情绪也是正常的。
实践者都是乐观主义者。与其悲观,不如静下心来理性分析当前的形势,客观看待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乐观,但也不宜过分悲观。30多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就是在这两种态度的胶着中快速发展的。
君不见,自2008年以来,经过四年调整,世界经济已经处于大调整时期的第二阶段。虽说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再平衡限制了宽松政策的空间,冲击了新兴经济体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正是债务收缩型衰退的必然结果),并且债务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但我们要看到,欧债危机已经很久没有更坏的消息了,美国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仍然强大,财政悬崖问题已被充分讨论、充分预期,民主、共和两党虽针尖对麦芒,但恐怕谁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抹自己的脖子。
君不见,自2008年以来,经过四年调整,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积累增长动能,萌生增长点。2012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尽管这一基础还并不牢固。实际上,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从长期看,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四化”,正在演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新“四化”的作用,短期在于拉动投资,长期在于改善结构。2013年政府换届完成之后,中国经济将正式步入新一轮周期。新“四化”建设将被视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动力。推动新“四化”建设,必然要加强交通、市政、信息化、能源、公共服务等投资,政策着力点是先“硬”后“软”,先建设“硬件环境”,再逐步有序提高“软件环境”。
从短期来看,最有可能推出的政策可能将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市信息化建设领域,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仍会延续试点。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并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
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传统产业没落,新兴产业崛起。主要增长动力来源是:城镇化,交通通信网络的变革(高铁网、互联网、特高压、油气新管网等),电子商务变革传统商业零售模式,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传统经济产业增速回落并不妨碍我们新经济周期开始的判断。
笔者对2013年及此后的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尽管经济增速会下一个台阶,进入“七上八下”阶段,但这已经为市场所普遍认识到;尽管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但这一进程毕竟已经开启;尽管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阻力很大,困难很多,但改革的意志十分坚定,改革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资源正在积聚。
2013年,中国经济将保持一个平稳增长态势。从 “三驾马车”角度看,受新型城镇化推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将企稳回升,投资将有所升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增加;消费增长趋于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预计2013年经济会温和复苏,GDP增长7.9%;物价略有回升,压力不大。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看,2013年“稳增长”仍将是经济政策主题,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会进一步增加。
2013年将是新“四化”建设年、政策密集出台年。笔者预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出台(动作不会很大),结构性减税将延续,资源价格改革会落实,城乡统筹以及地权林权改革会继续试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改革会启动,行政改革将略作调整,医疗改革会继续推进。(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