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税比基建投资更重要

赵晓 史贵存 | 2012-09-26 21:33 1021

  从不久前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多项指标(例如工业增加值、制造业PMI等)较前几个月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继续呈现低迷状况,屡创历史

  从不久前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多项指标(例如工业增加值、制造业PMI等)较前几个月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继续呈现低迷状况,屡创历史新低。这不仅加大了实现全年经济“稳增长”目标的难度,也加大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分析数据低迷的原因发现,出口疲弱和企业去库存因素拖累了经济增速。

  温家宝总理8月下旬赴广东调研,强调千方百计稳外需。虽然上个月的出口增速略有反弹,但扩大外需政策已顶天花板。由于全球经济“小冰期”和国内外贸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也吞噬着外向型企业的利润。这也直接导致了阿迪达斯、耐克等知名外企“外迁”的现象。当前外需疲软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稳增长”无法单纯寄希望于扩大外需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基建投资再次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发改委两天批复60个基建金融项目,其中25条轨道交通项目涉及投资净额达7000亿元。审批力度的加大、审批速度的加快,都显示出政府欲押宝大规模投资来完成全年“稳增长”目标。要知道,近两个月以来,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版“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投资,不禁让人联想到2009年的政府投资大扩张。大规模的政府投资短期可以提振经济,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以创新驱动和技术主导的内涵式增长模式,一味继续扩大投资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胀,将给经济转型带来更大困难。所以,此轮投资仍面临诸多风险。

  长期以来,我们沉迷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国民收入的40%到50%用于投资,“投资上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政府投资有望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回暖,但经济、社会、环境等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些部门或地方官员,不顾地方财政实力、不管产能是否过剩,都以稳增长的名义,过度依赖投资,不顾经济风险隐患,以求短暂的政绩。这会造成地方政府投资举动与地方财力的不匹配,还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产生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从此轮投资去向来看,项目集中于重大基建、能源、材料、环保、电力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及其与之相关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仍存在着产能过剩现象。投资项目并没有涉及急需救火的制造业领域,而制造业的下滑构成了当前经济的最大威胁。所以,项目审批上没能很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政府投资恐难抵消制造业投资下滑的影响。

  从项目资金来源来看,一部分来自于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地方向银行的贷款。由于此类基建项目的投资回报是长期和缓慢的,但很多地方债务却要在短期内兑现,这就不得不一次次用新的短期贷款取代旧的短期贷款,滚动成为一个虚拟的“长期贷款”。这种用短期银行贷款和债券,为长期基建提供资金的融资体系,一旦短期贷款续不上,资金链就会断裂引发债务危机。

  而当前的情况是,地方债、“三角债”和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都在上升。近期,企业债务正严重制约着制造业发展,三部委摸底“三角债”,并发出预警信号。立体式的债务问题不仅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蔓延,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也开始在不同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企业间发酵,威胁不同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甚至还有蔓延至金融领域,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已连续三个季度上升。综合式、立体式的债务问题如果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货币政策成效值得总结,下半年财政政策将逐渐加力。由于欧洲央行同意无限制购买国债方案,加之美国QE3的出台,国内通胀风险随CPI回升而加大,货币政策的空间收窄。“稳增长”重心将向财政政策倾斜,基建投资计划既出,也无可厚非。政府投资没能控制住,是受今年来财政收入超预期、结构性减税尚无总体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的结果。今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63795亿元,同比增长11.6%,超出预算增长2.6个百分点。而且全年财政超收的概率很大。

  可惜的是,近年来被一直倡导的结构性减税,尚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仍处于小范围试点和小规模 “零敲碎打”的阶段。政府出台了多项减税措施以扶持中小企业,然而有的地方对于减税措施的落实情况却令人不解。在今年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提高企业税费成为了维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途径。有的地方减税后,当地税务部门调高了税收定额,税负较原先增加了两倍多。在“结构性减税”的口号下,一些地方竟出现普遍增加税费的趋势,这令很多城镇小商业主不得不关门停业。

  结构性减税措施不仅需要落实,其试点范围也需要扩大,减税量限需要提高。正在上海进行的营改增试点,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但其在上海地域内涉及的减税规模,也仅在100亿元上下,而结构性减税总量至少要以6000亿元作为量限。而仅从过去的税收收入增幅来看,减税空间在一年5000亿—8000亿元之间。如果考虑降低收费基金负担,那么一年减税空间甚至可达到1万亿元。在扩大试点的同时,对结构性减税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以及对结构性减税制度的建设急需跟进。

  另外,由于我国税收的80%以上都来自大中型企业,而结构性减税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即便将来自小微企业的税全部免掉,它对中国税收所形成的冲击也很小。如果结构性减税一直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那么其不仅难以对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带来实质性帮助,而且也难以在未来充当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所以,在宏观调控措施有限、政策红利消耗殆尽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扩大政府投资,也是无奈之举。

0
标签: 比基 减税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