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帮助中小企业积极“突围”渡难关
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经历着一场几十年不遇的严峻挑战。面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中国相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频频出招,加大“输血”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自身调结构抓创新,加紧“造血”谋发展,积极“突围”渡难关。
中小企业吸纳了中国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其平稳发展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十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11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确定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轻纺项目,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比重。
事实上,自今年8月以来,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利好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11月,全面放开贷款规划限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与此同时,为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央行在9月中旬下调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11月26日,央行再次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比大型金融机构多下调1个百分点。
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之大更是罕见。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
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各地政府表现出的努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广东省财政部门计划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力争到2012年前建成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牵头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并解决30亿元小企业集合发债的担保问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困局,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出手解困救急的同时,一批中小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积极防范风险的经营策略,在艰难处境下“危”中寻“机”,不少企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好的发展。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表示,中央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非常大,一些措施也非常及时,加之企业长期依托科研开发谋发展,因此有信心渡过难关,一旦市场形势好转,就能立刻恢复甚至扩大产能,抢占市场。
不能忽视的是,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中小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还继续增加。尽管出台的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总的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对此,中国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继续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说,下一步,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做好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研究出台有针对性支持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金融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手段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银监会表示,将加强准入导向,优先支持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专营机构;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各种监管政策指引;加强横向合作,进一步完善小企业征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