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两大历史机遇

2008-11-29 00:18 917

  就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

  就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迈向成熟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我们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

  全球经济衰退下,中国有没有机遇?

  首先,我们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各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比较显著。从经济先行指数来看,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煤炭的库存、港口的铁矿石库存,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仓库;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从财政收入看,5月份当月还是同比增长42.6%,到9月份则为3.1%,到10月份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到了全球的实体经济,以至于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那样是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看到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不希望看到。如果说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我们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明年中国经济能保持较好增长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能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呢?理由有五点:

  第一,在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我国2008年粮食又是大丰收,而且创了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我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会担心物价上涨。我们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组成的。因此,粮食丰收为我们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在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单月的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直线下降的,但从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财政资金还没有出现赤字。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达20%左右。这几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雄厚,我们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为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可能有3万亿或4万亿元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我们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是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救经济就会很难。

  第三,我们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意味着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是在股市上。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在有些东欧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整个吸引外资的过程中,直接融资仍占很大比例,与此同时,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下,境外还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对于我们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从稍长的时间看,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我们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是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的。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会有一个时滞,在今年的第四季度甚至明年的第一季度或者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明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效应。

  中国的两大历史性机遇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机遇。就当前而言,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则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

  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迈向成熟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我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

  回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整整30年,当时我们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从实际出发,去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想各种办法,富国强民。经过30年的努力,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多美元,今年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30年来积累了大量财富和经济实力。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此路不通,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我们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这一次逼着我们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我们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明年、后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而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仍然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那么如果我们再过5年、8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那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我们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民生制度框架,使得我们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从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现在都是难以估计到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我们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明年就是整整60年了。在第一个30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而第二个30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但是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30年中国金融怎么走?我们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30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60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60多年,国际货币体系60年走过的道路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不太平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11月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完善和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30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微妙变化,现在世界需要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我们采取与现成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策略。因此,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我们参与,同样,我们也需要参与。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30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11月华盛顿世界经济峰会上的各项提议,改革的都是浅层次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采用渐进法,不用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将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又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我们在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中,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个数据,可以体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去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实现不了),今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而中国经济2007年的GDP为24.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增长的是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用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怎样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下,对中国最大的挑战。确保中国明年经济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0
标签: 中国 机遇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