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美债杠杆 撬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统计发现,除了少数年份之外,最近10年间,我国央票的支出成本均高于同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由此说明中央银行投资美国国债是盈利的。拿中国来说,人民币现阶段的国际影响力和信誉度还必须依赖于建立庞大外汇储备和购买相当数量的美国国债这两条最主要的途径展现。
环球财经观察
张锐
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前两个月连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基础上,6月份中国又微幅增持美债4亿美元。三个月来,中国总计增持美债311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债的余额升至1.1643万亿美元,依然牢牢把持着美国第一大债主的席位。
购买或增持一国国债是一种资本逐利行为,而且由于外汇储备的很大一部分具有全民所有性,因此,作为民众利益的委托人,政府金融机构对于他国债券的投资首先注重的无疑是实际收益的回报。
一般而言,权衡与比较美国国债收益的简易方法就是将其与相同期限的央票收益率进行比较。由于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数量的累积势必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叠加,而为防止外汇占款增加冲击国内基础货币(主要表现为基础货币数量的增加),央行一般会采取发行央票的方式来进行对冲。由于央票是有发行成本即需要支付利息,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债收益率高于相同期限央票的发行成本,央行会赢利,反之就会亏损。
统计发现,除了少数年份之外,最近10年间,我国央票的支出成本均高于同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由此说明中央银行投资美国国债是盈利的。
但是,作为外汇储备的重要管理手段,一国政府购买海外国债尤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国债,除了追求货币本身收益外,更关注超货币性目标。因此,站到国家经济战略的层面考察,中国政府购入和增持美国国债的隐性诉求可能更集中地体现在长期目标或者软性回报上,其中谋求人民币国际化的宽松时机是最为重要的目标诉求。
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美元一币独大已经让全球诸国尝到了金融危机的苦果。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但各国货币盯住美元的体制并没有实质性松动。相反,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走强,美元霸权地位得到了强化。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心货币的美元只要不稳定,必然引发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一旦美国发生金融动荡和危机,势必殃及其他国家。
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从而为非美货币特别是非美强势货币与美元的地位博弈制造了一种声浪。而依托强大经济背景支撑的人民币国际化无疑被寄予了非同寻常的希望。因此,在一个美元不断遭遇诟病的国际金融环境里,中国政府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国国债,实际上暗含布局人民币与美元对弈的长远意图,至少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从中获得一个加速和追赶的动能。
但是,国际金融史的经验表明,一种主流货币的兴衰往往需要经过近百年的历史。虽然美元在金融危机之后广受国际社会的诟病和实际挑战,但目前来看,任何一种非美货币实现对美元的替代都不会一蹴而就。
拿中国来说,人民币现阶段的国际影响力和信誉度还必须依赖于建立庞大外汇储备和购买相当数量的美国国债这两条最主要的途径展现。
由此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增持美国国债的热情依然没有淡化,其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大量持有美国国债来维系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在此基础上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基础。
除了购买与增持美国国债为人民币国际化造势外,中国政府还能够通过所持美国国债具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程。以货币互换为例,基于美国国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较高的资信程度,中国完全可以拿自己手中富余的美国国债同相关国家发行的非美国债进行交换,在此过程中提出两国间货币互换的条件,这样无形之中就可以增加人民币跨境贸易的份额。
不仅如此,在附加人民币可区域兑换与交易的条件下,中国政府还可以在国际援助中采取转让美国国债的方式,以此扩充人民币的海外流通半径和数量。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跨境贸易还是海外流通,人民币已经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目前与境内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2个,各项业务规模稳步扩大。至2011年年末,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同时,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
以此为基础,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借用美国国债这个杠杆撬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