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进化

2012-08-19 00:19787

  飘扬的米字旗下,流光溢彩的伦敦碗中,灯光拼成的孩子笑脸图案,变换成了NHS三个字母缩写。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600名医生和护士们载歌载

  飘扬的米字旗下,流光溢彩的伦敦碗中,灯光拼成的孩子笑脸图案,变换成了NHS三个字母缩写。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600名医生和护士们载歌载舞,向世界展示当代英国的骄傲:“童话和国家健康服务体系”。

  硬场面与软实力的争论,成为这16天以来,媒体特别是微博上火热的讨论主题。

  “如果哪位纳税人,在看到如此壮丽和激动人心的情景时无动于衷,那他显然不是爱国者,也不是真正的公民。”这段评论,来自115年之前的英国报纸。

  曾几何时,英国人才是真正的“场面专家”。在上一次女王登基60周年的阅舰式上,日不落帝国的战舰一眼望不到边。舰上飘扬的旗帜,一直延伸到天际。1897年的那次庞大集结中,“165艘皇家海军的战舰中,甚至都不需要从本土舰队以外的其他分舰队中抽调一艘。”英国《每日电讯》的记者托马斯·哈丁,如此追忆女王统治万里波涛时的“十全武功”。

  “而现在,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在世界的角色。”开幕式的导演博伊尔这样解释。国力的此消彼长是一个表象,长久以来以物质上进取,经济上扩张为基调的西方文明,是否已经转入一个更加内敛的新阶段?“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并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安静而有尊严地活着。”这是英国电影《女王》的经典台词。或许当今的英国人眼中,文化、保障和社会建设,同样是由大而强、引以为豪的成就。

  童话背后的角力

  覆盖全民、按需分配、由国家税收支持,雇佣了150多万医护人员——这样的医疗体系,听上去确实像个童话。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也最早面对了养老、失业和疾病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战后国民保险与国家健康服务,构成了英国福利体系的两大支柱。按经合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其人均医疗费用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健康公平性方面,还超过了一向以“平等博爱”为豪的法国。

  “不同政策模式的背后,一直是思潮的角力。”李玲是北京大学教授,长年研究医疗改革。在医疗政策上,开始是德国于1883年领先一步,其所实施医疗保险制度,被后世称为“俾斯麦模式”。

  而到了1942年,与英国在二战中对峙的德国正如日中天。一年前闪击苏联的势如破竹,让希特勒预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1945年结束。为了鼓舞士气,他的想法包括将柏林重建为宏伟的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

  此时的英国,则公布了一份由贝弗里奇爵士主持撰写的报告。这份称为《贝弗里奇报告》的纲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改良,走向福利国家的宪章。“它解除了英国民众在健康方面的后顾之忧。”李玲这样评价其历史贡献,“不仅给了战争中苦苦支撑的英国人以希望,还为战后的重建奠定了基矗”英国上世纪50到60年代的经济繁荣,靠的不仅仅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援助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观念的轮回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老先生在黑板上列了17项经济与治理指标,逐一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这样回忆老师宋承先最得意的一堂课。“还有我的博士导师王传纶,他在当年求学时,选择的是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这座亚当·斯密的母校,到1949年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思潮的重镇。

  资本主义,或者说亚当·斯密所说的“商业社会”,一直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反思靠的却是几次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搞得家破人亡。”按李扬的梳理,经济史的背后其实是思想史。涉及政府与市场,发展与治理,是反思推动着改良。

  “一个社会的观念,大约每隔二十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转变。有的阶段,社会时尚是思想和政治;而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又沉湎于财富的追逐。”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何帆,专业是世界经济与政治。“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缓,可能会从埋头做蛋糕的时代,转变为关心分蛋糕的时代。”

  几乎是作为印证,近两年来,中国大陆的各类“思想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经济理念和公共政策的讨论,开始从学术界、业界更多地走向大众。“政府派”和“市场派”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辩,从传统的公共舆论一直延伸到“粉丝们”的微博。在北京,各类思想性主题的读书会明显活跃起来,场地纷纷从最初的会所扩到更大的报告厅。为了缓解挤破头的问题,最近的流行规则,是在微博上进行答题报名抽签。

  科技也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表演中,两位青年男女通过社交网络相识相恋。此时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敲击出一句话:“为了每一个人”。其后的15天里,中国的社交网站上也经历了一轮的喧嚣,年轻人们相互测试:“你对伦敦奥运上的种种争议怎么看?”从体育判罚争论到各种公共话题,或大或小,其实都与中国崛起与社会转型有所联系。“价值观不同的人怎么能谈好恋爱,走到一起?”调侃的背后,透射出一个社会寻求共识的过程中,观点与思潮间的相互竞争。

  世界性的反思

  不单是中国如此。金融危机和衰退的世界背景下,西方各界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现有各派学说不仅对这轮危机的爆发缺乏预见,其后的政策应对也乏善可陈。主流经济学家不仅几次误判“复苏的绿芽”,也无法解释很多新出现的困局,比如为何会是“缓慢而没有就业的复苏”。

  “答案是强健的经济需要聪明的政府,”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新书中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书名在英文中一语双关:“重振就业、重回正轨”。

  克林顿在书中写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味反对政府履行角色,可以使美国在21世纪取得成功。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于‘个人理性、责任自负’的理念,而非‘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他批评了关于“政府还是市潮僵化的意识观念斗争,认为其严重分散了社会的注意力。只有私营部门与明智政府之间通力合作,使所有人之间分享机会、分担责任,才能使美国恢复繁荣与进步。

  在其新书出版之前几个月,也有一批经济学家聚首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公园”。

  67年前这里进行的一次会议,奠定了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基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此时,这些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思维研究所”号召下,就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进行了回顾。而这个智库的发起人,是当年曾在欧亚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

  他坚信,“要改变经济,必须改变教学课程。”经由《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建议,其智库成立了经济学课程委员会,希望“对大学经济学教育进行大规模革新,以培养新经济思维”。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目前美国大学的初级或中级经济学课程,大多选定的是格里高利 曼昆的教材。后者不到30 岁就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曾担任克林顿之后小布什政府的经济顾问。

  年轻人们直接付诸了行动。2011年11月2日,约70名学生起身离开曼昆此前火爆一时的“经济学十讲”课堂,以“罢课”表达他们“对于这门导论课程中根深蒂固偏见”的不满。他们发出公开信表示:“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更广博与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作为呼应,一周后“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走进大学,打出了“占领哈佛”的横幅。

  发源地的辩论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事实上,统治这个世界的除了思想几无他物。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远离任何智识影响的实务者,自己常常就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英国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这样提醒。要进一步理解观念碰撞背后的思潮源流,需要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发源地英国。

  回到那份影响历史的《贝弗里奇报告》。赢得二战后,战功赫赫的邱吉尔却未能连任。他在1945的大选中,被高举福利国家政策的克莱门特·艾德礼击败,英国工党50年来首次以多数执政。此后从贝弗里奇到凯恩斯的思潮,支配着英国战后社会保障、全民就业等大政方针,被称为“战后共识”。

  在克莱门特·艾德礼的背后,是一个有百年历史思想流派:“费边社会主义”。作为英国工党的重要创始力量,他们以对抗汉尼拔的古罗马名将费边命名,信奉渐进改良。代表人物中,包括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作家乔治·萧伯纳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等等。

  就是这批人,1895年创立了“思想库”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LSE),推动以科学方法研究经济社会问题。这座坐落于大英博物馆旁,没有围墙的大学,在20世纪迅速崛起,成为比肩牛津和剑桥的社科顶级名校。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正是伦敦政经和剑桥学派的辩论和交融,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主要经济政治思潮:凯恩斯主义、社会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新自由主义。或者可以非常粗略地概括为,政府与市场的永恒争论。

  一条脉络,大致从凯恩斯,到拉斯基,再到吉登斯。

  凯恩斯一反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学说,认为政府应积极扮演经济舵手的角色,透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抗衰退萧条。而在20世纪前叶那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论战中,哈罗德·拉斯基是哈耶克主要的辩论对手,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选择。到了90年代的安东尼·吉登斯,他曾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幕僚,创新地阐述了自由放任和福利国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并帮助工党在野18年后重新赢得大眩

  而另一条脉络,则源于“剑桥学派”的阿尔弗莱德·马歇尔,他开创了后来被不断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而后上世纪50年代,哈耶克告别伦敦政经,前往芝加哥大学,其所成立的“朝圣山协会”复兴了新自由主义。随着来自伦敦政经的罗纳德·科斯、西奥多·舒尔茨等人辗转汇集芝加哥大学,直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横空出世,芝加哥学派终于在60年代成为自由主义的思想圣地。

  芝加哥的男孩

  如果自由主义是个宗教的话,芝加哥大学就是其圣地麦加。如今虽然弗里德曼教授已辞世,但诺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和罗伯特·卢卡斯等还在执掌着大旗。不久前,他们带领400位经济学家联署,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经济主张背书造势。

  此时经济学研究的重镇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这根源于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GDP曾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国内“自由派”经济学家如果要引经据典的话,出处大致不超过这里;而芝加哥的影响,其实遍及全世界。

  1953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美国国际合作署的智利部主任帕特森,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奥多·舒尔兹拟定了一项培训计划。此前这里是“粉红经济学家们”提倡政府主导的大本营,实行的是“结构主义”产业政策:政府谋求建立自主产业,进行“进口替代”,以改变仅仅依靠矿产出口、从发达国家换取工业制成品的局面。

  得益于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大批智利学子得以去芝加哥朝圣。而70年代陆续学成归国的他们,担任了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等要职,被称为“芝加哥男孩”。此时思潮的风尚变成了新自由主义:国企私有化,削减公共开支,废除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政策,对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除了汇率政策,这和20年后在苏联和东欧施行的“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如出一辙。

  结果事与愿违。1976至1983年,智利破产企业增加了7倍,失业率达30%,特别是金融政策的失误,导致国家要用80%的出口收入偿债。其实智利在1971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则在这个梯队里呆了近30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直到今天,其引以为豪的新产业,包括‘赶超挪威’的三文鱼和‘来自新世界 (600628 ,,,)’的葡萄酒,基本上是在70年代以前那些政府主导建立的产业。”林毅夫虽然也毕业于芝加哥,但对于这些教训的研究反思,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发展理论。

  凯恩斯的复兴

  另一条思想脉络,则从英国的剑桥市延伸到了到美国的剑桥市,这里有另外两所顶尖大学:哈佛和麻省理工。

  1919年,年轻的陆军中校艾森豪威尔,驱车从华盛顿前往加利福利亚州的奥克兰。这段糟糕的旅程中,平均每天开10小时也只能行驶58英里,而走完全程花了56天的时间。后来成为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提出1956年版《联邦助建高速公路法》时展望,“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它将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产生的岗位,它将开辟的农村地区——是无法估量的。”即使在强调“自由市潮的美国,提倡财政刺激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凯恩斯主义”也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今天。

  “如果为了理解目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你只打算向一位经济学家请教,毫无疑问那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那位遭遇“罢课”尴尬的曼昆教授,虽然被公认为是共和党的旗手,其实却是一位“新凯恩斯主义”者。

  而不少执掌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实权的人物,都有类似的思想烙印,何帆对此做过细致的梳理:英国的中央银行行长默文 金恩,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而后者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是同学,师从于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斯坦利 费希尔。他们的校友,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前欧洲央行副行长卢卡斯 帕帕季莫斯和前美国财政部长的劳伦斯·萨默斯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渊源,正是保罗 萨缪尔森,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

  不少刚从美国旅游回来的人,最新的感触之一,就是美国好像也开始到处搞基建刺激经济了。而为了推动产业不断升级,领导人们要做的,往往不止罗斯福、艾森豪威尔那时的修路那么简单。

  1996年,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

  几个月以来,哥斯达黎加的投资促进协会,都在频繁接待来自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的调研。后者正在考虑进行巨额投资,设立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这里是一个此前以生产香蕉出名的中美洲小国,面积只有5.11万平方公里,人口仅360万。而英特尔选址时,也担心过“把鲸鱼塞进了浴缸”的问题,他们最初看重的其实是智利。

  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并非一无是处,按照世界银行《经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的评分,智利排在41位,在发展中国家里遥遥领先,而哥斯达黎加在100名开外。但英特尔设厂需要很大的土地,对基础设施有相当多的要求,还要求专门培养的人才。“对此智利的答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政府要一视同仁,不能给任何产业给予特殊优惠,否则就是干预市常”林毅夫仔细研究过这个案例,“哥斯达黎加知道后则主动出击,政府和企业相协作,一同克服困难。”哥斯达黎加在谈判中为了提高效率,由总统直接协调参与谈判的7个政府部门。这个原来经济产出八成为农产品 (000061 ,,,)的小国,现在八成靠的是电子和制造品,成功完成了产业升级。

  “产业政策正在回归,或者说,它从未过时。”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还希望凯恩斯主义能更进一步,“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对于教育、健康、科研等方面的政府政策都比较认同,而偏偏对于产业政策就有着先天的歧视和怀疑呢?”

  重塑全球治理

  中国目前的挑战,不仅包括在国内积累共识,还包括参与到国际经济政治的对话中去。而其后的大背景,也是新世纪 (002280 ,,,)世界经济版图的持续变化。

  2000年,七国集团在世界上所占GDP比重达到三分之二,但之后出现了“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比过去快很多。“真正的交流,不能是你讲我的不好,我就讲你的不对。”林毅夫认为,思想界的任务不是去打口水仗,而是“帮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成就,也帮助中国更好地学习国外的经验教训。”

  2010年10月,美国首都华盛顿。

  世界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行了一场名为“全球经济治理”的研讨会。时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致闭幕词,题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出席者中,值得一提的包括丹麦福利国家的理论旗手、欧洲社会党的现任主席波尔·拉斯穆森,以及意大利前总理、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现任主席马西莫·达莱马都。

  他们在思想的谱系上,与1998年前后美英德法的领导人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若斯潘相联系。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吉登斯那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已经延伸到了国际社会中,变成了“全球治理”。

  林毅夫贡献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应对发达国家产能过剩这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老争论。前者为了刺激需求,“今天挖坑而明天又把它填上”的短期政策收效甚微;而后者迷信经济的“自动稳定效应”,认为最终增长能够让财富自动溢出,通过“涓滴效应”惠及穷人。

  必须进行创新探索新路,他畅想了一个“全球版的马歇尔复兴计划”:由持有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对面临增长瓶颈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造血式投资”;前者获得了订单,后者则获得了基础设施,能帮助其释放增长潜力,反过来又给发达国家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回归经济学的本质

  看完奥运会的开幕式,北大的经济学教授海闻上网更新了一条信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目前经历的写照。不要怕乱,这只是个过程。”从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到引以为傲的国家健康体系,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确实在走向秩序和文明。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达成的。

  因为从近60年的发展绩效看,大部分国家其实一直处在“又乱又穷的陷阱”里面。从1950至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其中只有不到一半不在西方——能够以至少10个百分点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

  再往前说,惠及普通人的普遍富裕和经济增长,不过是近300年前,在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发生的事。为了解释其奥秘,亚当·斯密出版了巨著《国富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经济学。

  但《国富论》只是简称,书的全名叫做《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林毅夫谈起这本书时,特别强调“富”只是结果,关键是其“性质”和“原因”。不同学派与思潮的争论,往往要回归到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一个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

  所以针对意见的庞杂、观点的对立、意识形态化的争吵,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梳理,为下一步的改革找到“重叠的共识”。其实中国的传统哲学,一直讲究超越两个对立极端的“中庸之道”和“不二法门”。

  真正的经济学,不管是左是右哪个学派,按照林毅夫的理解,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决策者是理性的。“人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会选择他认为最好的方案。”这一点,林毅夫将其称之为经济学的“本体”,“道”或者“无为法”。“而不同学派的区别,在于其对经济运行中限制条件的理解不一样。”对于这一点上的“有差别”,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先入为主。

  “西方有那么多学派,我们到底学哪一个?而且一直在变在创新,原来的理论都不适合它自身了,又怎能套用到中国?”林毅夫强调,“我们真的应该有信心,了解自己的问题,创新现有的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财经国家新闻网)
0
标签:伦敦 米字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