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被批后喊冤 到底谁动了客户的信息
日前,央行上海分行对江苏银行的通报批评一时激起千层浪,与以往不同的是,受罚一方江苏银行大喊冤屈,让本来明了的事情出现了一个截然不
日前,央行上海分行对江苏银行的通报批评一时激起千层浪,与以往不同的是,受罚一方江苏银行大喊冤屈,让本来明了的事情出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江苏银行不在是一个违规的金融机构,变成了一个被媒体冤枉的受害者。
三方各有说辞究竟谁在狡辩
央行上海分行下发文件显示,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在今年2月至4月期间,凭借宜信普惠提供的授权查询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个人信用报告,违反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并责令整改。
然而14日江苏银行的公告似乎对央行的处罚存有异议,声称客户个人信用报告的具体信息,上海分行金桥支行从未对外提供,不存在有些媒体所称的3.2万户客户信息泄露问题。
对于事件关联的另一方,宜信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声明,本着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设想,经客户同意,由客户本人直接签署书面授权书给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申请成为江苏银行的贷记卡客户,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按照银行制度独立审核是否批准相关申请。
三方各有说辞,且都合情合理,不禁让人疑惑,是央行罚错了还是机构拒不认错?客户资料到底泄露了没有?这一连串的问题背后,应该有人站出来,给3.2万客户一个交代。
江苏银行公告撇清自己意欲何为
从13号媒体曝光央行通报批评开始,江苏银行仅用1天时间就发出公告,从公告的字眼中,我们不难发现,江苏银行急于将自己与违规划清界限。或许是出于IPO的考虑,担心行政处罚令自己多年准备白费,江苏银行此次面对央行不仅没有同其他受罚银行一样认错,反而大喊冤枉。
江苏银行公告称,上海分行金桥支行进行了个人征信查询,仅对初选出的926个客户“是否符合我行信用卡发卡条件”问题,向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了“是”或“否”的答复。
这份声明中虽没有对央行处罚提出不同看法,却将事件前因后果讲的很明白,并且完全否定了3.2万客户资料泄露的报道。江苏银行此举看似是真有冤屈,希望博得公众谅解,实则是避重就轻,死不认错。央行出公告不予置评,却与媒体报道抠字眼,江苏银行解决问题的态度值得考量。
争议焦点:“第三方”是否有权利
宜信公司在这场事件中扮演了第三方的角色,他们从客户手里拿到本人亲自签署的书面授权交给江苏银行,并且得到了江苏银行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后的反馈。而争议焦点就在于宜信公司有没有权利获取客户的信用信息,哪怕是对申请人资格的肯定或者否决。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只有在办理5类业务时,可以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分别是审核个人贷款申请的;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
在这5项业务中,并没有将第三方授权纳入法规中,也就是说,作为第三方的宜信没有资格获得客户信息,当宜信提出申请时,江苏银行本可以根据法规拒绝要求。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原因,江苏银行违规操作了。
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如果第三方需要查询客户征信记录,一般由客户前来银行查询,而非授权给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