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苏丹之战 中资企业最受伤

2012-05-23 14:33 708

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在苏丹北科尔多凡州一次有数千人出席的群众集会上向南苏丹宣战,他声称将与南苏丹展开“全面战争”,目标是“

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在苏丹北科尔多凡州一次有数千人出席的群众集会上向南苏丹宣战,他声称将与南苏丹展开“全面战争”,目标是“解放南苏丹”,4月21日,苏丹军队攻占约10天前被南苏丹武装占领的赫格利格镇,于此同时南苏丹总统基尔宣布,将以3天为期从赫格利格“完成撤军”,以示“和平诚意”。    

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本月14日在南苏丹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一直主张非洲问题由非洲人自己解决,并支持非盟在和平解决南北苏丹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同时表示,南北苏丹有望在近期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为石油而战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石油争端。     

2011年7月10日,南北苏丹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内战,根据2005年《内罗毕协议》精神“和平、友好分手”,并发誓要“永远睦邻友好下去”。但言犹在耳,双方就因石油利益而陷入关系僵局。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截止2008年探明储量67亿桶,占全球0.5%;日产量在南北分治时约维持在50万桶左右,约占全球总产量0.6-0.8%。但这些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其中70-85%分布在南苏丹境内,剩下的15-30%也大多集中在南北苏丹交界处的北方一侧。           

然而大多数炼油设施却在北方喀土穆等地,而分治前苏丹石油唯一出口通道,是长达750公里的石油输送干管,和红海之滨的苏丹港,可停靠30万吨油轮的输油码头,也就是说,南苏丹的油必须从北苏丹经过、出运,方能变成“现钱”。      

不论南方、北方,都严重“靠石油吃饭”,石油出口收入占分治前苏丹出口总收入80%,更占南苏丹出口收入98%,正因如此,分治前双方为石油利益分配进行了反复扯皮,分治后,这一问题始终达不成共识,且双方都诉诸非常规手段,北方查扣南方滞留在苏丹港等地的未出运原油“冲抵欠款”,而南方则以“全面停产”相报复,说白了,就是前者作出“不给钱就拿你的货抵数”姿态,而后者则摆出一副“你扣货我就停产,要饿死大家一起饿死”的架势,谁也不肯轻易妥协。     

在“过境石油利益分摊”、“南方向北方支付特许过境费”方面,双方并无分歧,但喀土穆当局要价是34美元/桶,而朱巴当局的还价是4-5美元/桶,相差悬隔,难以调和。如前所述,石油是双方的命根子,1998年才开始形成产能的石油,让苏丹保持了10年的两位数GDP增幅,而独立后几乎成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南苏丹,则更指望“石油美元”让自己脱胎换骨,因此双方才不惜撕破脸皮互不相让。     

不仅如此,独立后南苏丹还大张旗鼓地重整境内石油产业,力图把北方资本排挤出去。     

按照分治前苏丹石油部的数据,位于南苏丹境内的石油区块为第1、第2、第3、第4、第7和B共6个,其中西部的第1、第2、第4区块由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经营,东部的第3、第7区块由Petrodar公司经营,,B区块原本由法国道达尔中标,后由南苏丹Jarch,Ltd公司托管。南苏丹独立后,扶植Jarch,Ltd,以“国有化”名义剥夺原属苏丹公司股份,并力图引入新的跨国资本实现“石油产业多元化”,争取更多石油利益,这对于喀土穆政府而言,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为石油而和      

苏丹虽是石油出口国,但在全球石油市场份额中比重不高,南北苏丹即便全面开打,对市场直接影响也是有限的。      

 但苏丹地处红海之滨,又位于中东-北非-阿拉伯石油地带的边缘,苏丹的动荡,很容易被市场人士与“阿拉伯之春”和伊朗、叙利亚等地紧张局势联系起来,产生对全球石油市场的不安全感,并可能成为投机资金借力打力的杠杆。     

中国是苏丹石油产业起步的助推者,南北苏丹石油产量60%输往中国,战前南苏丹政府一系列“国有化措施”直接针对目标虽是苏丹资本,但中资却成为客观上的最大受害者(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股本结构为中石油40%,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30%,印度ONGC25%,苏丹国营Sudapet仅5%;Petrodar公司股本结构为中石油41%,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40%,Sudapet8%,海湾石油和AlThani各5%,南苏丹方面曾指责中国油企帮助苏丹“偷油”,今年2月还以“不配合政府调查”为由驱逐Petrodar公司马来西亚籍总裁)。尽管中国在南苏丹独立当天就承认、建交,但南苏丹却直到喀土穆当局宣战当天,才宣布在北京的大使馆开馆。      

当然这种局面不能仅归咎于南北冲突,早在南北分治前,巴希尔政府就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资本采取了多种限制、排挤政策,所采取的方法同样是掺入国有资本和引进更多国家资本,和朱巴当局别无二致。      

然而不论南方、北方,这种“多元化”努力均不成功:由于南北苏丹基础设施匮乏,局势不稳,社会不安定,且不论喀土穆、朱巴,都存在贪腐横行、效率低下,官僚资本攫取大多数石油财富问题,令国际财团裹足不前,道达尔曾两次在南苏丹中标,却两次弃标而不顾,奥妙正在于此。      

去年7月初,南苏丹运输部长安东尼.马卡纳表示,计划修建一条从南苏丹通往肯尼亚基苏木的输油管,打算在这里和肯尼亚境内输油管接驳,通过肯尼亚蒙巴萨港出口,以此规避苏丹的“买路钱”,然而这条早在去年4月就由IMF提议的“救国管”吆喝大半年,却没有一个国家或一家国际财团“认购”,而以世界最穷国南苏丹的实力,想修这样一条管线,不啻痴人说梦。南苏丹还先后声称要往埃塞俄比亚、乍得、乌干达修油管,可这些“大手笔”非但没人出钱,且目的国都是内陆国。     

倘若南北苏丹一直为石油对耗,国际上不会有任何赢家,因为一个动荡、贫困、腐败的氛围下,任何大型投资项目、经营,都随时可能被战火所吞没、被“国有化”和朝令夕改的政策所“归零”。      

 而最大的输家则只能是喀土穆和朱巴:苏丹石油仅占世界石油市场的零头,买主们还可以去别处开发,或直接去国际市场购买,而自去年底至今的石油产销“停摆”,等于让两个国家全国“断炊”,这样的对耗,它们能耗几天?      

由于财力不济,加上喀土穆重夺赫格利格后形成新的利益平衡,这场“全面战争”恐将转趋沉寂,事实上双方都开始转打“外交战”,喀土穆当局迎来南苏丹的主要后台——美国特使普雷斯顿.莱曼,而朱巴当局不但临时抱佛脚赶紧在北京“开馆”,总统基尔也将在月底访华,可以预期,国际社会的介入,能让不冷静的双方暂时冷静下来。      

然而石油这个“最大不冷静因素”犹在,问题终究还是个问题。     

南北苏丹的“石油利益攸关方”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南北苏丹间的石油冲突倘任由蔓延或“冷对峙”,最终是“多输”格局:虎视眈眈的各路国际竞争者谁也无法确保在当地稳定的石油收益,而两个苏丹则将丧失其主要财源,双双守着金碗要饭吃。     

正因如此,基于“多赢”的国际共识,以及在此共识基础上的干预、调解,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这不仅是南北苏丹持久和平的基础,也是所有各方在“南北苏丹石油”这一问题上的利益最大化点。

0
标签: 苏丹 科尔多凡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