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简介
兴业银行成立于1988年8月20日,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
开业23年来,兴业银行始终坚持与客户“同发展、共成长”和“服务源自真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一季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约1.92万亿元,股东权益约为971.01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4%,一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52.21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1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兴业银行按总资产排名列第75位,按一级资本排名83位。根据美国《福布斯》发布的2010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兴业银行综合排名第245位,在113家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中排名第14位。
2003年12月17日,兴业银行同时与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三家境外机构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创下当时国内商业银行一次性引入外资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PB值定价最高的引资纪录。这一事件也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价为“中国政府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而兴业银行的进步并不仅仅定格在那一刻。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顺利完成,并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一家上市公众银行。到2008年6月末,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已达到约9170亿元,较引资前2003年的2500多亿元增长了近3倍!
除了引资和上市,兴业银行在补充资本金的道路上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为了使资本的增长跟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2003年9月,兴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了30亿元的次级债券(资讯,行情),开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发债补充资本金之先河。而在上市被推迟后,2006年9月,兴业银行又首家发行了40亿元的混合资本债券,成为国内混合资本债券的首创者。
所谓混合资本债券,是中国银行业结合中国实际,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及国际性银行的相关实践,所创设的一种具有高二级资本工具特征的长期债券。探索之初,曾经根据直译将其称作“高等级次级债”,但对于尚未接触过此类工具的国内投资者而言,这一称呼却造成了一种困惑:究竟它是高等级还是次级?经过“头脑风暴式”的反复探讨论证后,兴业银行认识到,相比其他已发行的债券,它的资本属性更高,而从工具本质来看,它又是一种长期债券,因此这是一种带有较高资本属性的长期债券。于是,兴业银行提出用“混合资本债券”这一创新名词来命名。这一提法很快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在后来监管部门的正式发文中得到体现。
实际上,不论是次级债还是混合资本债券,类似上述这样的“精彩片段”在兴业银行还有很多很多。当然,金融创新不仅惠及兴业银行,对于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以巴塞尔协议为切入点,监管部门适时引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但与国际银行业资本构成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单一,使得这一国际化的监管理念很难落到实处。而次级债和混合债的推出,不仅为商业银行增添了资本补充的渠道,也使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在工具上得以落实。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市场和自身管理需要主动进行融资安排,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就金融市场而言,次级债和混合债的出现也增加了中国债券市场可供投资的债券品种,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市场的结构。
通过发行包括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券在内的债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的常规渠道之一。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都陆续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了次级债券或者混合资本债券来补充资本金,南京银行、杭州商行等城商行也相继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发展规划
经营目标适时调整
兴业银行2008年经营目标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反映了本行阶段性经营策略的调整。2008年初,兴业银行对于外部形势的严峻性已经作了充分的估计,由此相应调整了本行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从前几年相对侧重资产扩张转变为相对侧重负债拓展,主动、适当调低资产增长目标,同时保持较高的负债增长目标。严控房地产新增贷款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兴业银行就主动放慢房地产贷款发展速度,从严控制房地产新增贷款。200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主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确保已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的顺利完工,新增开发贷款本着慎之又慎的原则,从严审批。兴业银行存量房地产开发贷款中大部分是在2007年上半年以前发放的,主要选择优质开发商的优质项目开展合作,风险总体可控。从6月末的数据看,本行房地产贷款不良比率仅为0.58%,房地产贷款质量好于全行平均资产质量水平。兴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一方面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和比例,提高房地产行业准入标准和条件;另一方面严格贷后管理,对存量房地产行业贷款,加强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强化资金的封闭运作和按计划回笼,确保资产质量。
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带来“脱胎换骨”
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对本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是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实力增强和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合理,进一步夯实了公司治理的基础。二是直接推动了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比如外资股东更加强调风险控制和资本管理、上市银行更加强调的公司治理、信息透明和市值管理理念等,都已经被全行广为接受。三是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借助外资股东平台,加速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同时按照上市银行要求,全面规范银行各项管理,本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IT建设等方面,迅速提升。四是业务发展成果显著。近5年,本行总资产年均增长35%,净利润年均增长72%,增长态势在国内银行中处于最好水平,与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与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在信用卡等方面的合作进展迅速。五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极大提升了本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本行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