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简介
2012-04-25 15:224021
渣打银行,又称标准渣打银行、标准银行,是一家总部在伦敦的英国银行。它的业务遍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在英国的客户却非常少,2004年其利润的30%来自于香港地区。渣打银行的母公司渣打集团有限公司则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上市,亦是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成份股之一。
在中文中,出于历史和习惯,我们一般称呼该银行为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亚洲、印度次大陆、非洲、中东及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在英国本土的客户反而比较少。渣打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中拥有顶尖地位。 渣打银行在全球拥有1,40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56个国家。
渣打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代码STAN)及香港交易所(代码2888)上市。渣打银行目前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中国银行(香港)和汇丰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渣打银行主要业务包括零售银行服务如按揭、投资服务、信用卡及个人贷款等,商业银行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金及托管服务等。
现在的渣打银行是由两家英国海外银行合并而成。他们分别是:英属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the)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1911年后译名改为: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the)。
渣打银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英国银行,在维多利亚女皇的特许(即“渣打”这个字的英文原义)下于1853年建立。
1858年,渣打银行在加尔各答开立第一家分行,同年孟买以及上海两地分行紧随其后开设。第二年,香港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分别成立。
1900年代早期,渣打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准在纽约开展业务的外国银行。
1957年,渣打银行收购了东欧银行(Eastern Bank),从而获得了其在亚丁(也门)、巴林、贝鲁特、塞浦路斯、黎巴嫩、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分行网点。
标准银行于1863年在南非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开张。
从1890年代至1910年代期间,标准银行在非洲开设多家分行,但部分因经营困难而被关闭。到1950年代中期,标准银行在非洲已拥有约600分行及办事处。
1965年,在与原英属西非银行(Bank of British West Africa)合并后,它的网络得了充分的扩张。英属西非银行在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喀麦隆和冈比亚拥有分行。
1969年,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合并,成立了标准渣打股票上市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PLC)。渣打随后收购了英国的霍奇集团(Hodge Group)和华莱士兄弟集团(the Wallace Brothers Group)。在渣打股票上市公司成立之后,其分支机构又遍及欧洲、阿根廷、加拿大、巴拿马、尼泊尔和美国。
渣打银行收购了三家美国银行,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California),使得渣打获得了进入巴西和委内瑞拉的机会。
1986年,英国莱斯银行(Lloyds Bank)意图对渣打银行进行收购,但最终由包玉刚及邱德拔联手拯救。但只有邱氏家族持股至今。
2006年3月28日,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宣布,从邱德拔遗产信托手上,收购渣打银行的1.52亿股份,即占渣打股权的11.55%,成为渣打的大股东。
1990年代,渣打继续扩张其网络,分别于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在越南、柬埔寨、伊朗、坦桑尼亚和缅甸开设新的分支机构。
2004年10月,渣打银行收购印度尼西亚第七大银行PT Bank Permata的51%股权,并在两个月后将该比例提高到62.2%。
渣打银行向中国的渤海银行购买了19.9%的股份。
2005年,渣打银行收购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韩国第一银行是韩国第八大银行,其后易名为渣打第一银行。
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间分行以来,渣打银行已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渣打银行得到允许继续留在上海营业,并应新政府要求协助打开新中国的金融局面。五十年代,渣打银行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在化学及钢铁工业方面。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渣打银行率先重建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加之已有的上海分行,渣打目前已在中国多个城市设立网点,成为在华网络最广的外资银行。
目前,截至于2011年9月1日,渣打银行在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共有17家分行,30多家支行和2家代表处。各分行分别位于宁波、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呼和浩特、青岛、大连、苏州、南京、杭州、南昌、厦门、珠海、成都、武汉、重庆和西安。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南京、苏州、重庆、成都、广州、厦门、宁波、武汉和南昌、珠海设有支行网点。
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亚洲、印度次大陆、非洲、中东及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在英国本土的客户反而比较少。渣打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中拥有顶尖地位。 渣打银行在全球拥有1,40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56个国家。
渣打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代码STAN)及香港交易所(代码2888)上市。渣打银行目前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中国银行(香港)和汇丰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渣打银行主要业务包括零售银行服务如按揭、投资服务、信用卡及个人贷款等,商业银行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金及托管服务等。
现在的渣打银行是由两家英国海外银行合并而成。他们分别是:英属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the)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1911年后译名改为: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the)。
渣打银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英国银行,在维多利亚女皇的特许(即“渣打”这个字的英文原义)下于1853年建立。
1858年,渣打银行在加尔各答开立第一家分行,同年孟买以及上海两地分行紧随其后开设。第二年,香港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分别成立。
1900年代早期,渣打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准在纽约开展业务的外国银行。
1957年,渣打银行收购了东欧银行(Eastern Bank),从而获得了其在亚丁(也门)、巴林、贝鲁特、塞浦路斯、黎巴嫩、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分行网点。
标准银行于1863年在南非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开张。
从1890年代至1910年代期间,标准银行在非洲开设多家分行,但部分因经营困难而被关闭。到1950年代中期,标准银行在非洲已拥有约600分行及办事处。
1965年,在与原英属西非银行(Bank of British West Africa)合并后,它的网络得了充分的扩张。英属西非银行在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喀麦隆和冈比亚拥有分行。
1969年,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合并,成立了标准渣打股票上市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PLC)。渣打随后收购了英国的霍奇集团(Hodge Group)和华莱士兄弟集团(the Wallace Brothers Group)。在渣打股票上市公司成立之后,其分支机构又遍及欧洲、阿根廷、加拿大、巴拿马、尼泊尔和美国。
渣打银行收购了三家美国银行,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California),使得渣打获得了进入巴西和委内瑞拉的机会。
1986年,英国莱斯银行(Lloyds Bank)意图对渣打银行进行收购,但最终由包玉刚及邱德拔联手拯救。但只有邱氏家族持股至今。
2006年3月28日,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宣布,从邱德拔遗产信托手上,收购渣打银行的1.52亿股份,即占渣打股权的11.55%,成为渣打的大股东。
1990年代,渣打继续扩张其网络,分别于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在越南、柬埔寨、伊朗、坦桑尼亚和缅甸开设新的分支机构。
2004年10月,渣打银行收购印度尼西亚第七大银行PT Bank Permata的51%股权,并在两个月后将该比例提高到62.2%。
渣打银行向中国的渤海银行购买了19.9%的股份。
2005年,渣打银行收购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韩国第一银行是韩国第八大银行,其后易名为渣打第一银行。
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间分行以来,渣打银行已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渣打银行得到允许继续留在上海营业,并应新政府要求协助打开新中国的金融局面。五十年代,渣打银行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在化学及钢铁工业方面。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渣打银行率先重建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加之已有的上海分行,渣打目前已在中国多个城市设立网点,成为在华网络最广的外资银行。
目前,截至于2011年9月1日,渣打银行在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共有17家分行,30多家支行和2家代表处。各分行分别位于宁波、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呼和浩特、青岛、大连、苏州、南京、杭州、南昌、厦门、珠海、成都、武汉、重庆和西安。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南京、苏州、重庆、成都、广州、厦门、宁波、武汉和南昌、珠海设有支行网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