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加工贸易影响其贸易总额占比等问题
(本文由最新出版的中国《国际经济评论》杂志提供,选自"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广东的实地调研"一文,作者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在跨境贸易中推动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其政策初衷之一,是为帮助中国外贸企业减少汇兑成本、避免汇率风险。
(本文由最新出版的中国《国际经济评论》杂志提供,选自"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广东的实地调研"一文,作者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
作者一行在广东调研发现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
第一,加工贸易可能使人民币结算在贸易额中的比例低于预期:
根据依市定价法(PTM),使用经验数据分析,若放开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预期其将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到20%~30%。但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高比重,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可能影响人民币结算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具体的,加工贸易中,由于中国企业面临的进口来源和出口目标常常是同一个主体,因此往往根据进出口金额进行抵扣,只支付差额。尤其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几乎是完全支付差额(加工费)的结算方式。由于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低,因此对应的差额占比较小;因此,中国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贸易金额,和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实际外汇收支发生额会存在显着的差异--後者小于前者。在此情况下,仅使用中国海关的贸易额数据来估算人民币结算的潜力,并据此制订政策目标,可能高估了人民币结算占比的潜力。
总之,出口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占比47%,这一特点值得注意,由于其特殊的结算方式,可能对人民币结算的自然潜力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提示我们,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应以历年实际收、付汇的发生额为依据,而不宜直接根据海关的进、出口贸易发生额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人民币结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政策初衷并不一致:
在跨境贸易中推动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其政策初衷之一,是为帮助中国外贸企业减少汇兑成本、避免汇率风险。但调研发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并不对应贸易合同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三,政策层层加码,企业勉为其难:
若严格按照政策初衷的口径来计算,即“计价结算都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则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金额会打一个可观的折扣。且“以美元报价、以人民币结算”或“合同上以美元报价和结算,但企业支付人民币给境内银行”,这些对于企业并未有效地起到减少汇兑成本、避免汇率风险的作用。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政策层层加码的背景下,企业勉为其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