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大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分析

2011-05-12 15:11 3732

截至2010年末,以商业银行为主业的四大金融集团分别为美国银行集团(资产规模为2.26万亿美元)、JP摩根大通集团(资产规模为2.12万亿美元)、花旗集团(资产规模为1.91万亿美元)和富国集团(资产规模为1.26万亿美元)。

  四大银行地位举足轻重

  2000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兼并收购不断。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商业银行通过持续地外延式扩张,形成了若干家特大型的银行集团,其中,资产规模过万亿美元的有3家,分别为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和花旗银行。危机爆发后,JP摩根大通银行取代美国银行成为全美第一大商业银行,而富国银行因收购了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联银行而规模激增,资产一跃超过万亿美元。这四大银行在美国银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截至2010年末,JP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超过5.37万亿美元,在美国前100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比例接近50%,在前1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比例超过80%。位列第5位的美国合众银行,资产规模仅为排名第4位的富国银行规模的27.42%,为JP摩根大通银行的18.53%。而在2005年,前四大商业银行在前100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占比仅约为40%,在前1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占比不足75%。

  美国四家银行独大局面的形成与金融危机前后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及风险管理体制变动密切相关。

  2008年前后,金融危机席卷整个美国金融业,大多数商业银行虽没有像房利美、房地美那样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却也损失惨重,但JP摩根大通因其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成为在危机中少数独善其身的大型银行,且资产规模逆市增加。

  21世纪初,JP摩根大通银行先后完成了对大通曼哈顿银行、美国第一银行等的兼并与收购,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但与此同时,JP摩根大通的业绩表现却稍显进取不足。JP摩根大通在不看好某项业务时,甚至不惜牺牲短期的业绩增长,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例如,在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JP摩根大通毅然通过退出、转让等方式,大幅压缩该项业务规模,回避SIV(结构性投资工具)及CDO(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工具。这一举动似乎意味着JP摩根大通放弃了大幅盈利的机会,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略决策,使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JP摩根大通在高风险的CDO及杠杆贷款方面的亏损仅约为50亿美元,而同期花旗银行、美林证券及美国银行的亏损分别高达330亿美元、260亿美元和90亿美元。在危机中较少的亏损就意味着占据了竞争的先机。危机爆发前业绩表现平平的JP摩根大通银行,通过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审慎的经营理念,跃至大型银行领先位置。

  2007年前,与JP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相比,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和其他小型客户的富国银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略逊一筹。但正因为富国银行对信用衍生品与证券化资产涉足较少,加之分散的经营理念和审慎的风控原则,富国银行得以安全地渡过困难时期。

  相比之下,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均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曾经资产规模排名第四的美联银行由于面临破产而被富国银行收购。此外,在危机期间,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证券,JP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证券和华盛顿互惠银行。

  规模靠前的四大商业银行所在的金融集团还持有其他商业银行股权。例如,JP摩根大通集团除JP摩根大通银行外,还持有美国大通银行,花旗集团除花旗银行外,还持有南德科他州花旗银行。

  截至2010年末,以商业银行为主业的四大金融集团分别为美国银行集团(资产规模为2.26万亿美元)、JP摩根大通集团(资产规模为2.12万亿美元)、花旗集团(资产规模为1.91万亿美元)和富国集团(资产规模为1.26万亿美元)。在下文中,将以四大银行集团为主体,分析迄今为止美国银行业的复苏进程。

  业绩开始恢复,但仍举步维艰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四大商业银行在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均有所好转。但这次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远未结束,总体来看,四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仍没有回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收入总体稳健,利息收入重要性凸显

  从营业收入来看,除花旗银行在2008年、美国银行在2010年收入下降外,四大银行的营业收入状况总体乐观。这说明美国经济的金融需求并未因经济危机而大幅缩水,仍处在上升通道。

  需要关注的是,美国银行在2010年出现的收入下滑为整个金融业的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该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和盈利来源在于零售业务,除管理能力之外,普通百姓购买力疲乏也是美国银行收入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已经深深嵌入到美国银行业。银行能够为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繁多,这些服务带来的收入绝大多数属于非利息收入。与中国银行业相比,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很高。然而,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除JP摩根大通外,其他三大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均大幅提高(表1),这反映出在危机中三大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大幅下滑,花旗银行甚至在非利息收入上“颗粒无收”,表外业务的亏损反而“侵蚀”了利息收入。

  并购导致非利息费用大幅增长

  除花旗之外的三大银行,在2009年和2010年均出现了非利息费用的大幅增长。这三家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均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收购,而花旗集团由于自身亏损严重,无力进行再并购。一般来说,经历大规模并购的企业会在短期内发生较多的非日常性费用。对于金融企业,这些费用会体现在非利息费用中。由于并入集团的资产均是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因此各大集团均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坏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非利息费用难免会增多。然而,美国银行在2008~2010年的非利息费用的持续快速增长令人担忧。如果这仅仅是大规模并购带来的“阵痛”,则费用的增加不会过多影响美国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是管理能力出现了问题或是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持续增加的非利息费用必将打击公众的信心。

  利润指标仍不乐观

  作为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健的大型银行,JP摩根大通在形势最为严峻的2008年也出现了净利润的下滑,但下滑幅度在四大银行中最小。2010年,摩根大通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危机前水平。在危机中受损同样较小的富国银行也有较好表现,2009年和2010年的盈利均超过100亿美元。花旗集团在经历了2007年业绩下滑和2008年、2009年两个亏损年度之后,终于在2010年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收益。

  美国银行是四大银行中唯一宣告亏损的银行。由于受到2009年5月推出的信用卡新法案的影响,美国银行在2010年第3季度计提了高达124亿美元的商誉减损费。在不计商誉减损费的情况下,美国银行2010年的净收益为102亿美元,高于2009年水平,但在四大银行中仍排在末位。

  2011年初,美国银行宣布将其信用卡业务的商誉减值规模提高至203亿美元,这是该行零售业务危机进一步加重的表现。零售部门一直是美国银行盈利的核心部门,其存款、信用卡和家庭贷款占了美国银行收入的近50%。根据该行最新披露的季报数据,美国银行的零售业损失从2010年的6.1亿美元降至2.01亿美元,虽然损失幅度得到缓和,但仍远高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该行的经纪和投行业务实力却在不断加强,有望成为该行盈利增长的重头,美国银行面临业务结构调整的挑战。

  如果从普通股投资者的视角出发审视四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出,由于采用发行优先股的方式进行融资,在扣除了归属于优先股股东权益的那部分之后的剩余部分才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表2统计了普通股股东权益的利润率。可以看出,作为四大银行融资来源中求偿次序排名最末的普通股股东,其归属收益不但很低,而且非常不稳定。

  政府管制致分红水平下降

  四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8年,仍然维持着与金融危机前的现金分红水平。对于资本金严重缺乏的银行,这样的分红不利于应对危机。2009年,美国政府加大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力度,密切关注银行的分红行为。为此,在2009年和2010年,四大银行大幅缩减了分红比例,花旗银行在2010年则没有进行现金分红(表3)分红收益是稳健型投资者的主要获利来源,对稳定证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四大银行2010年极低的分红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金融危机并未远去,治愈危机带来的创伤尚需较长时间。

  风险审慎经营理念得到落实

  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普通股资本在数值上等于一级资本减去永续优先股、少数股东权益和附属信托的可赎回证券。

  商业银行一级普通股资本作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损失的最有力屏障,其数额变化能直接反映出银行经营的风险状态。如表4所示,四大银行在2009~2010年的一级普通股资本充足率均有显著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花旗银行甚至拥有高于10%的一级普通股资本充足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意义非常重大。

  贷款损失准备金提高

  本文以JP摩根大通银行为例,对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和贷款损失准备状况进行分析。JP摩根大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07~2009年呈现上升态势,在2010年出现下降,说明危机导致坏账的情形有所缓解。2006~2010年,JP摩根大通的贷款损失准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体现出该银行对风险的谨慎态度。相比之下,深受危机影响的花旗银行在2008~2010年,分别计提了296亿美元、360亿美元、406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数额均高于同期美国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

  信贷投向呈现新特征

  在信贷投放上,四大银行均趋于谨慎。房地产泡沫作为金融危机的诱因,已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但各大银行目前仍然难以彻底剥离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而在剥离的过程中也充满重重困难。

  2009年,在JP摩根大通银行的存量信贷中,房地产业作为信贷规模最大的行业,信用敞口为685亿美元,其中,具有投资级别的敞口为377亿美元。2010年,JP摩根大通在经过大规模的资产结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信贷规模在所有行业中退居第二,信用敞口缩减为644亿美元,投资级敞口为344亿美元。美国银行也受到了房地产业信用敞口的困扰,2009~2010年,房地产业均是美国银行的第一大信贷投放行业,信用敞口由2009年的750亿美元下降至2010年的585亿美元。

  相比之下,富国银行的小企业金融业务使其具备了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富国银行通过收入来源多样化、贷款发放分散化等手段,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敞口,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富国银行充分享受到了分散化带来的好处。

  2010年,花旗银行信贷投向的行业分布相比危机前的2006年更为集中。花旗银行增加了对政府、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规模,而在房地产业的信用敞口相对较小,如表5所示。

  二级市场表现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银行、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等大型银行均是投资者心中的蓝筹股,业绩优异且不乏成长性。然而,金融危机使很多金融企业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在表6中,本文以2005年作为基期(指数为100),将美国银行、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三家银行与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其中,KBW银行业指数、S&P金融指数均处于危机前50%左右的水平。美国银行、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股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业绩稳定的JP摩根大通银行,其股票价格也相对稳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银行与花旗银行,其股票价格的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业绩的下滑幅度。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对金融业整体预期正在逐渐好转。然而,刚刚结束的金融危机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因此短期内,美国股市中的银行业股票很难再现危机前的辉煌行情。

  启示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为股东赚取收益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然而,不顾风险地盲目追求高收益,可能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能够获取较高收益,但一旦宏观经济运行陷入困境,高风险的项目会立即产生坏账,此前数年的积累可能在顷刻间便化为乌有。相比之下,JP摩根大通银行与富国银行保守的经营策略使它们在危机中的损失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良好的财务状况使这两家银行有余力对其他金融机构出手援救,自身规模也得以有效扩张。

  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尚未经历美国式的资产泡沫破灭过程。然而,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过热态势、房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为金融企业敲响了警钟。同时,国内各大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夕阳产业的存量信贷规模依然庞大,信贷结构调整仍是各商业银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与美国银行业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创新产品尚处于萌芽阶段等原因,我国银行体系的整体杠杆率不高,但随着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步伐的加快,脆弱的风控体系将难以抵御突然出现的“去杠杆化”过程。为此,执行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回避“驾驭”不了的业务、摒弃难以度量风险的产品,虽然可能牺牲短期内的收入与利润,甚至可能损失一部份市场份额,但当危机来临时,稳健的经营策略将会凸显其价值。

  我国银行业收入仍主要来自利息,很多银行也都在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目前,部分银行通过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形式,将利息收入转化为非利息收入,以顺应银行内部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绩效水平。表外业务作为美国大型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在金融危机前曾助推其业绩的持续增长。然而,危机中银行业的巨大损失正是源于表外业务带来的风险。因此,国内各大银行应引以为戒,大力发展健康、真实、低风险、高附加值的“融智”型中间业务,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高风险、高杠杆产品保持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善美保理喜获2022年“第八届结构性融资与资产证券化•介甫奖”三项大奖

2022-09-27 14:46
17140

央行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022-08-20 21:14
21583

央行将继续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为主

2021-10-20 10:25
34849

结构性存款降至6万亿元

2021-07-21 11:06
153426

国务院部署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及延续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

2021-03-30 14:27
7570

制造业企业迎来结构性减税政策

2021-03-25 17:48
2631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