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警惕以国资提供担保的平台贷款的风险
针对2009年大幅增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银监会自2009年下半年起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努力化解该类贷款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对地方国资的干预同样反映了银行新增准平台贷款的风险。
针对2009年大幅增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银监会自2009年下半年起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努力化解该类贷款的风险。从目前的一些公开信息来看,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风险有所下降。
建设银行称,今年上半年该行8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可转化为正常的公司贷款,并且已停止了对县一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交行称将继续压缩平台贷款总量,除保障性住房贷款外,停止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新贷款。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甚至表示,不出三年,中国就能顺利解决平台贷款的问题。
然而,即使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今年不得新增除保障房之外的平台贷款,但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大干快上”搞投资项目的思维很难在“十二五”的开头之年有明显的改观。事实上,一些地方正在摸索的一项新政策,有可能成为银行重新发放“准平台贷款”的催化剂。
湖北省政府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管理促进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试行意见》,要求平台公司“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发展及其他政策性项目提供优质的投融资服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另外湖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政策补偿机制,支持平台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国信证券看来,该《意见》的核心是将作为融资用途的SPV(特殊用途机构)平台公司,与实体经营的国资联系在了一起,平台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将能得到该省国有企业的支持。
在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为平台贷款的担保被禁止的情况下,将地方国资与平台公司捆绑起来,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绕过银监会的政策禁区,是争取银行资金支持比较可行的办法。然而,这种措施虽然能令原本不合规的一些平台贷款在形势上合规,但银行的中长期风险仍然存在。
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如民营企业,不少央企由于具有垄断或准垄断的经营权,垄断收益可弥补经营效率不高的不足,地方国企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实力则普遍不强。假如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速降至8%左右,地方国企未必有足够的实力为平台贷款的还款缺口买单。更何况地方推动的一些项目收益率是递减的,新建的高速公司、机场、地铁等项目现金流状况显然不如已建成的项目。
银行向与地方国资捆绑的平台公司增发贷款,也不利于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平台公司贷款一般要求固定利率,且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的长期贷款,在目前贷款额度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该类贷款的发放将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银行虽然目前资产收益率较高,盈利能力空前地好,但需要为未来的利率市场化等冲击做好充分的准备。
商业银行千万不可乐观预计未来数年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如2010年那样强劲: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增21.3%,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9万亿,较2009年的1.59万亿几乎翻倍。事实上地方政府来自土地的净收入不容乐观。巴克莱资本预计2011-2015年期间,由于3600万套社会保障性住房,中国地方政府在未来土地销售利润上的收入会损失2万亿元。中央政府显然无法容忍地产泡沫继续大幅膨胀,但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3月多个地方土地市场出现底价成交。缺乏强烈的房价上涨预期,房企就不会以制造“地王”的形式贡献土地出让金。最近更有媒体报道称,某国内一线房企的董事长明确表示9月份之前都不会出手买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对地方国资的干预同样反映了银行新增准平台贷款的风险。国资未必有义务为平台公司获得贷款承担风险甚至做出补偿。如国资在银行发放相关贷款时承担某些“义务”,未来银行就可能承担类似的“义务”。
地方政府将平台贷款包装成一般企业贷款,虽然在短期内可降低银行发放的该类贷款的风险,但长期来看,银行仍面临信贷资金收益率下降、地方土地净收入不足等风险。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对于地方政府的一些“创新”手法,恐怕要保持警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