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走出去”离“双翼齐飞”有多远
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翼齐飞的突破?
联合国贸发组织日前发布《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2”蜕变为“黄金”比例“1:1”。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翼齐飞的突破?
联合国贸发组织日前发布《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2”蜕变为“黄金”比例“1:1”,实现双翼齐飞。然而,中国企业的成长和中国市场的成熟让一些海外巨头们感到了不安,他们甚至以“在华投资环境恶化”为名,向中国政府讨要更多的优惠。同时,在产业链低端做廉价生意的中国企业,向“投资”要“收益”的步伐也渐次加快。那么,中国的“引进来”缘何引出了麻烦?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翼齐飞的突破?
一个世界“第二”,一个世界“第六”,是中国2009年度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流出量呈交给世人的一份成绩单。而暂居“第六”的FDI流出量还有继续爬上高阶的可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日前发布《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2”蜕变为“黄金”比例“1:1”,实现双翼齐飞。
然而,迎接“蜕变”的,不全是掌声。中国企业的成长和中国市场的成熟让一些海外巨头感到了不安,他们甚至以“在华投资环境恶化”为名,向中国政府讨要更多的优惠。
那么,中国的“引进来”缘何引出了麻烦?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翼齐飞的突破?
引进来为何饱受非议
中国引资市场近来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引资额像爬台阶一样层层上升,仅今年6月份,外企来华投资额就增长了近40%,为2007年1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一些曾经亲善友好的知名外企开始对中国的引资环境“发难”,无视高增长率背后的“环境”力量。究其背后原因,海外企业自身竞争力变化是其一,中国引资政策的动态调整是其二。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葛顺齐对本报记者说,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说法有失偏颇。一方面,中国企业竞争力正在增强,另一面,金融危机也让一些海外企业伤了元气。葛顺齐进一步解读说,因此,一度在中国享受“超级国民待遇”并获得“超级利润”的500强公司,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同时,一度对外企双手捧出“超级利润”的中国市场,也出现了动态变化。向“投资”要“收益”是他们的新诉求,引资不再以“多”为妙。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在报告发布现场指出,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催生政策动态调整的因素,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外企订单下降;在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与转型的背景下,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FDI,理性思考的中国人不会照单全收了。
尽管动态调整无伤“投资环境”大雅,还是有个别外企做出了退出姿态。对此,葛顺齐强调,受到影响的只是个别企业,且影响十分有限。整个行业退出的现象不会出现。“毕竟,规模、人力、基础设施等日渐完善的中国市场,仍然是一块引资的磁石。”
而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2009年~2010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十大投资国,雄踞榜首的正是中国。
怎样实现1:1
与“引进来”同步,中国外资“走出去”的版图也清晰呈现。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报告称,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
1:1意味着什么?葛顺齐解读说,海外投资对母国经济的贡献率远远大于投资对象国所获收益。“因此,一旦中国资本流出量与流入量持平,意味着中国经济有望步入发达国家的轨道。”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确已经有了众望所归的味道。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亚洲新的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中国领头羊的巨大潜力正在显现。”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2009年估计达到近30亿美元;而中国对非洲投资在2006年到2008年达到年均26亿美元;在清洁能源投资领域,中国更是超过美国雄踞第一。
尽管如此,中国离这个“1:1”距离还是不近。毕竟,大而不强的中国跨国公司、分散单一的投资模式,仍是“走出去”的掣肘。对此,詹晓宁建议,中国企业需以质取胜,“化零为整”——发展产业集群,将制造业产能转移至周边国家。“以低收入邻国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建立以亚洲为基地的生产和出口体系,将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的一些瓶颈。同时,有关部门也需加强对中国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詹晓宁以“质”胜代“量”胜的说法得到了葛顺齐的认同。他补充说,虽然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的确存在实力问题,但在产业链海外布局的大潮中,势必会获得难得的成长机遇。“因此,5年~10年内,会有一批实力过关的中国跨国公司脱颖而出,1:1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