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刘文林 | 2010-03-15 10:51 626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短期内商业银行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仍将延续。当前,我们应转变观念、积极创新—— 加大力度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2009年以来,伴随着贷款的大幅增长,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的不足暴露无遗。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广泛关注。随着一系列严格资本监管政策的推出,银行再融资问题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本次“两会”经济金融界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就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理论前沿》专访,他认为: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业务转型以减慢资本消耗的速度,但经营模式转型任重而道远。从中国经济增长和运行环境来看,短期内商业银行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仍将延续。当前,应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加大力度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前景总体看好

    记者:我国商业银行除了承担传统的经营职能的同时,还承担了一系列社会职能。在这种经营环境的制约下,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是否仍将以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为主?

    连平:确实如此。在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社会投资资金的最主要来源之一。作为人口众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未来投资对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大,社会资金需求仍将保持旺盛,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贷款需求依然可观。为很好地满足上述需求,商业银行仍将继续进行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

    迄今为止,直接融资市场尚无法充分满足企业融资的主体资金需求。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缺陷,股票市场发展较快,而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却滞后,使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虽然,2009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非金融部门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达1万亿元左右,但仍属刚刚起步,相对于银行业数十万亿的贷款余额来说,整个存量依然较小。

    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一方面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尚有待完善,仍需要商业银行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来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投资渠道有限,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充裕的资金面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放贷以提高资金收益。

    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以增强贷款利率弹性为重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国内银行业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业务经营模式。与发达国家信贷需求相对偏弱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不同,在信贷需求巨大而信贷投放量受限的情况下,利率浮动的放开可能导致贷款利率上浮较快而存款利率上浮相对较慢,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差水平。

    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收费业务的发展。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高速发展,大多依赖于服务型产品的高收费来实现,而我国则由于人们的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收费业务的社会接受程度较低。尽管商业银行在完善业务体系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却无法从实际服务中获得较为合理的相应的回报。除了对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国际结算业务收费较高外,商业银行的其他产品均采取了低收费或不收费的操作模式,使业务收入往往无法与业务量达到同步的增长。

    记者: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导致现阶段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一直居高不下?

    连平: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改制和上市对信贷增长有提速作用。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在银行财务实力得到加强的同时,市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回报要求。盈利模式和其他制约因素必然对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持续保持压力。

    整体流动性较为宽裕诱发了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虽然商业银行承受了一定的资本金和存贷比的压力,但是由于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规模继续扩张;要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贷款还是较为现实的首选。2009年银行信贷出现了高速增长,但年底银行业存贷比依然仅为67%左右。充裕的流动性一方面使信贷投放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业始终存在信贷投资的冲动,因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银行也有同样的盈利压力。

    银行资产质量的好转为贷款投放提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中资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 2005年末的8.61%下降至2009年末的1.58%。在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额度,刺激了银行贷款的增长。

    现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贷款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以追求短期会计利润为主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而在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仍以息差收入为主的情况下,以会计利润为主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

    记者:要改变以资本消耗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但国内银行业在这方面为什么成效不够显著?

    连平:中间业务本质上是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延伸,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是围绕资产和负债业务展开的,因此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要基于资产规模的稳定增长。除了规模的因素之外,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金融创新环境、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准入以及客户的接受程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际经验表明,中间业务的发展是一个伴随着证券化成长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为15%左右,之后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过程。在贷款高速扩张的60~70年代,非利息收入占比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直到80年代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尤其是资本市场和证券化的迅速发展,非利息收入才开始稳步上升,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才达到目前40%左右的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导致非金融部门间接融资需求明显减弱;二是证券类资产不断增加相应减少了银行存款,储蓄率持续下降;三是资本市场业务成为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四是证券化率的提高带来的财富增长导致居民理念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是银行经营模式由以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向资本消耗型业务与低资本占用型业务并重模式转型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考虑到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和证券化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将进入一个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长期发展前景看好。

    转变经营观念,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

    记者:当前,面对经营模式转型机遇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您认为商业银行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连平:我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应当着力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改变过度依赖资本占用高的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现状,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占用型的业务,控制风险资产的过快增长,积极向资本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同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客户资源、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目标客户渗透的力度,增强为目标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具体而言,工作重点可以考虑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减少资本占用。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业务的重点环节需要进一步创新增长模式,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战略的实施。一是加快业务发展的基础建设,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规划渠道分布,加快内部的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市场跟踪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在零售银行业务板块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高回报的私人银行领域的投入力度,培育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四是强化风险控制,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业务资产质量。

    第二,突出重点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优化收入结构。目前,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中间业务的特征,突出四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实现业务发展提速。一是继续巩固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借助资本市场回升和直接融资扩容的契机,大力促进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代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三是结合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风险需求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拓展理财业务收入;四是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质量,创新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近期抓住我国进出口总量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中长期则把握好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的机遇,进一步扩展国际业务收入来源。

    第三,加大综合经营力度,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随着市场格局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当逐步推进综合经营向纵深发展,促使以银行为主体的集团收入趋向多元化。一是推动综合经营布局的广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证券、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二是在完成机构布局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协同效应为目的的各种整合与重组;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总的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在成为依托“母体”,成本集约,交叉销售便利的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母体”拓宽业务领域、开展金融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后者即所谓集团协同效应的意义更为重大。

    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是国外商业银行降低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能否进行一些尝试?

    连平:积极稳妥地促进银行资产向表外转移确实也是一条可以探索的有效路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资产转让过程中的结构性设计,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并且使相关资产的风险和回报发生符合监管要求的实质性转移,从而得到资本监管方面的优惠。现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鼓励资产转让业务领域的创新,有利于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消耗,将有限的资本用于发展银行所擅长的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促进银行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

    虽然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制度的建立尚处于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但这并不影响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相关的实践。一是银行可以继续加大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这既有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从而成为银行转让优质资产的主要手段;二是积极扩大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的范围,在建立信贷资产退出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各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三是合理开展金融机构间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信贷资产在行业内部的转让,改善资本充足状况在机构间的不平衡状态。

    

0
标签: 信贷 证券 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交易所ABS盯上“独角兽” 反向保理成供应链金融证券化主力

2018-03-20 11:46
4424

中国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3年增长154倍!消费信贷已成ABS发行主力军

2018-02-28 11:44
1836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构想

2017-01-05 11:33
27393

银监会82号文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及建议

2016-05-24 16:20
2091

时隔八年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再出发!

2016-05-20 13:13
769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管控分析

2016-03-16 22:22
628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