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俄日经贸合作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
2007-12-22 22:56694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类型,一般指依托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具有专业性职能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按照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要求,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域条件等相继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共和国的经济、政治、区域间的超越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黑龙江省是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具有数量多、种类全的特点,包括一油、二林和四煤,资源不仅养育了3 800万北疆人民,也构成了独特的北方资源性省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全中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存在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国际国内市场不适应、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省以煤、林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召开多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初步获悉:煤、林资源型城市存在着“三低两高”问题:居民人均收入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持续发展水平低;下岗失业率高和犯罪率高。这些问题如再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会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阻碍力量。因此,资源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而黑龙江省大庆与伊春两城市已被列入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三个子系统间的协调状态。如图1所示,只有当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有序、耦合的发展大系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资源型企业的自身努力、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策略。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发展经贸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分析
1.绝对优势理论与相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社会各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和协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与社会利益互动关系。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则提出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不管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经济力量是强或弱,技术水平是高或低,都能确定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国际贸易领域。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相对优势理论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没有任何绝对优势时也能参与国际分工。
2.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与相对优势理论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又进一步阐述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的原因。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种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他们认为,国际贸易的格局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如果各国都专门密集使用本国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集中出口使用这些要素生产的商品,那就会使各国得到最大福利。
图2表明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是劳动力丰裕地区;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说明外国(这里指俄罗斯、日本)是资本丰裕地区。无差异曲线I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与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无差异曲线I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和外国无贸易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A点和A'点反映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在无贸易发生时各地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由于PA
3.技术差距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建立了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为基础进行的。在创新国和模仿国的两国技术差距模型中,创新国一种新产品获得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但随着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其他国家可以引进这种领先技术,并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也就是说,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时,两国间在该产品上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总之,根据技术差距模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以引进日本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例如,日本在采暖和供热系统、绿色和节能建材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会迅速有效地提高其工业生产水平以及加快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将比较优势切实转变为现实优势。
(二)现实分析
1.区位与交通运输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具有与俄、日、韩、朝、蒙五国邻近的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与俄、日、韩、朝、蒙五国开展经贸活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运输便捷。例如,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3 038公里,有国家级和省级的一类边境口岸25个,加上中国与日本已联手拓建了一条经俄罗斯远东地区直接连通中国东北和日本北方地区的便捷水运新航路。黑龙江省的交通和口岸优势不仅为日资进入黑龙江省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日本取道黑龙江省打通对俄罗斯的经贸往来提供了现实基础。
2.资源和市场优势
俄日两国是黑龙江省的两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互补性。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较大,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开拓市场和经济转型的经验。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日本资金充裕,技术能力较强,但其劳动力资源短缺,且价格上涨,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俄日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3.经贸与科技合作升级
黑龙江省与俄日在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通过中俄两国举办“俄罗斯年”和“中国年”等活动,这方面的合作继续深化。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对黑龙江省农业、林业、轻工、交通等领域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桥头堡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其中规划建设了50个对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随着中国有关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等政策的实施,日本企业也开始关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及改造出现的商机,日资北上、日企北移成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投资的一个新态势。截至2006年,日本在黑龙江省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170多个;黑龙江省合同利用日资累计近6亿美元,实际利用日资累计超过3亿美元。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通过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多种渠道,还加强了同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施了“中国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随着2006年9月安倍政权的诞生及随后安倍“破冰之旅”的访华,中日关系结束了2001年上台的小泉内阁持续近5年多的“政冷经热”的经济一边倒局面,双边关系开始回暖。之后,中日两国高层领导的频繁互访推动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日方经贸合作的升级。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11~13日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的访问更使中日政治与经贸合作前景一片大好。
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平稳发展,政治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加强务实合作,发挥了与两国地位相称的大国作用。
三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
对俄日经贸发展方向
通过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发展经贸可行性分析得知: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现实将客观存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比较优势仍然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乃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近期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如图3所示,一方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向俄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劳动力输出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从日方引进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以加快资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结合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企业技术、设备、市场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寻求最佳时机,实现对俄资源异地开发,开展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黑龙江省争取俄罗斯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可以缓解其资源型城市资源紧张局面、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而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则有助于改善俄罗斯有关地区乃至中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及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自身努力外,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俄日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一)绿色农业合作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一般都是城乡共同体,既有城市,又有农村,而且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耕地。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所属各县与日本的北陆各县,尤其与新泻、北海道具有长久的农业技术交流的历史,通过民间渠道,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使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有了划时代发展。同时,黑龙江省通过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从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种植资源,引进了生物农药研发、优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经济植物改良等先进技术,合作成果推广面覆盖全省农业领域,合作项目数量居全国同行之首,已产生近10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黑龙江省在中俄边境地区建立了果蔬基地,直接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口果蔬。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黑龙江省企业和农户在俄罗斯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就近进入俄罗斯市场将使中俄农业合作实现突破性增长。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与日本积极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在园区内饲养奶牛,种植、加工和销售果蔬等高附加值的无公害绿色高档农产品,采用循环型高新技术农业经营模式。在保证普通农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需要花大气力开发、出口无污染、有营养、保健性的“绿色食品”。这是今后黑龙江省提高对俄日农产品出口档次、增加出口的一个突破口。总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加强农业合作不仅前景广阔,而且符合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
(二)能源合作
2006年已经启动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大庆的油气输送管道,到2010年俄罗斯将形成向中国每年出口4 000万吨以上石油的能力。俄罗斯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两大油气盆地。萨哈共和国还是俄罗斯远东最大的产煤区,俄罗斯远东47%的探明煤炭储量集中在这里。南萨哈煤田是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焦煤煤田,其所开采的焦煤是俄罗斯远东重要的出口产品。西伯利亚煤炭储量为1 600亿吨,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6%。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与俄罗斯大力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合作,进口俄罗斯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将大大缓解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危困局面。此外,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还可与俄罗斯开展水电、火电资源开发合作,进口俄罗斯的电能。目前,黑龙江省已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销售市场,石油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发展能源贸易是发展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
日本技术先进。作为发达国家,日本拥有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世界领先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及其普及优势。因此,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日本不仅在开发新能源方面,而且在节约能源方面都可以进行合作。日本也是实行循环经济系统模式的国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吸取适用于自身特点的日本循环经济经验,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也能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世界资源型城市较成功的转型个案――日本九州地区煤矿经济转型,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实行全面退出的关闭政策,将关闭的煤炭生产矿井、矿山旧址(遗址)和部分被废弃的矿场改造成旅游景点、科普教育场地,以发展旅游业;然后,将部分被废弃的矿场复垦改造为良田,使之继续发挥作用;最后,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区域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四座煤城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俄罗斯在能源工业、生物工程、新型复合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恰恰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因此,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抓住当前有利机遇,通过对俄日科技合作,有效解决影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四)劳务合作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6年资料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0%,加上战后出生的一代面临退休,退休人员规模达到700万人之多。日本将出现劳动力和技术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把握日本劳动力需求缺口,努力探索对日劳务合作的新途径,使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劳务合作上一个新台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开展对俄劳务输出已从远东萨哈林州和新西伯利亚州等地区的工业拓展到森林采伐和木材深加工、农业种植、采矿等多个领域。劳务合作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合作,如双方在农业领域的优势互补除了带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富余人员部分转移、增加收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俄方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俄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了当地农产品消费紧缺状况。目前,日本接受外国劳工的政策是只接受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原则上不允许无技能的外国工人到日本就业。所以,应清楚地认识到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中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首先应抓好出国就业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赴俄日人员的从业水平。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也应大力吸引俄日的科技人员,进而为其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服务。
(五)林业合作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森林面积为7.64亿公顷,其中远东为3.16亿公顷,西伯利亚为4.48亿公顷。两地区的木材蓄积量为707亿立方米,其中远东为223.1亿立方米,西伯利亚为483.9亿立方米。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展林业资源开发合作,如承包林地,采伐木材,从事林纸、林产化工、医药等特色资源的系列深加工项目,促进林业劳务和林业设备出口,以劳务换木材,增加木材进口。黑龙江省应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进一步发挥特色资源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功效,运用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架起资源永续利用的桥梁。目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林业工人面对因“天保工程”而带来的林区可采资源不足,已纷纷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森林资源。例如,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就输出劳务上万人次,采伐林木上百万立方米。
四 结束语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巩固现有对俄日经贸成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开放,开拓思路,确立符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对俄日两国的开放战略,按国际贸易合作的通用规则提高经贸的数量、规模和档次,将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贸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顺利转型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与环境建设,增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对俄日企业的吸引力。一是要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与俄日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要大力支持与发展具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科研基地、技术交易市场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基础设施;三是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优化投资环境(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对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吸引俄日技术创新资源尤为重要)。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对促进对外经贸合作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对企业参与俄日投资能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的重点项目给予前期费用支持;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森林采伐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木材加工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另外,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还应不失时机地与韩国、美国等其他国家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类型,一般指依托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具有专业性职能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按照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要求,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域条件等相继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共和国的经济、政治、区域间的超越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黑龙江省是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具有数量多、种类全的特点,包括一油、二林和四煤,资源不仅养育了3 800万北疆人民,也构成了独特的北方资源性省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全中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存在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国际国内市场不适应、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省以煤、林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召开多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初步获悉:煤、林资源型城市存在着“三低两高”问题:居民人均收入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持续发展水平低;下岗失业率高和犯罪率高。这些问题如再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会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阻碍力量。因此,资源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而黑龙江省大庆与伊春两城市已被列入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三个子系统间的协调状态。如图1所示,只有当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有序、耦合的发展大系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资源型企业的自身努力、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策略。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发展经贸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分析
1.绝对优势理论与相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社会各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和协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与社会利益互动关系。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则提出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不管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经济力量是强或弱,技术水平是高或低,都能确定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国际贸易领域。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相对优势理论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没有任何绝对优势时也能参与国际分工。
2.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与相对优势理论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又进一步阐述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的原因。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种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他们认为,国际贸易的格局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如果各国都专门密集使用本国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集中出口使用这些要素生产的商品,那就会使各国得到最大福利。
图2表明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是劳动力丰裕地区;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说明外国(这里指俄罗斯、日本)是资本丰裕地区。无差异曲线I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与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无差异曲线I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和外国无贸易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A点和A'点反映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在无贸易发生时各地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由于PA
3.技术差距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建立了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为基础进行的。在创新国和模仿国的两国技术差距模型中,创新国一种新产品获得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但随着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其他国家可以引进这种领先技术,并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也就是说,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时,两国间在该产品上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总之,根据技术差距模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以引进日本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例如,日本在采暖和供热系统、绿色和节能建材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会迅速有效地提高其工业生产水平以及加快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将比较优势切实转变为现实优势。
(二)现实分析
1.区位与交通运输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具有与俄、日、韩、朝、蒙五国邻近的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与俄、日、韩、朝、蒙五国开展经贸活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运输便捷。例如,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3 038公里,有国家级和省级的一类边境口岸25个,加上中国与日本已联手拓建了一条经俄罗斯远东地区直接连通中国东北和日本北方地区的便捷水运新航路。黑龙江省的交通和口岸优势不仅为日资进入黑龙江省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日本取道黑龙江省打通对俄罗斯的经贸往来提供了现实基础。
2.资源和市场优势
俄日两国是黑龙江省的两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互补性。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较大,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开拓市场和经济转型的经验。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日本资金充裕,技术能力较强,但其劳动力资源短缺,且价格上涨,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俄日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3.经贸与科技合作升级
黑龙江省与俄日在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通过中俄两国举办“俄罗斯年”和“中国年”等活动,这方面的合作继续深化。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对黑龙江省农业、林业、轻工、交通等领域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桥头堡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其中规划建设了50个对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随着中国有关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等政策的实施,日本企业也开始关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及改造出现的商机,日资北上、日企北移成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投资的一个新态势。截至2006年,日本在黑龙江省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170多个;黑龙江省合同利用日资累计近6亿美元,实际利用日资累计超过3亿美元。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通过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多种渠道,还加强了同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施了“中国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4.良好的政治气氛
随着2006年9月安倍政权的诞生及随后安倍“破冰之旅”的访华,中日关系结束了2001年上台的小泉内阁持续近5年多的“政冷经热”的经济一边倒局面,双边关系开始回暖。之后,中日两国高层领导的频繁互访推动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日方经贸合作的升级。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11~13日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的访问更使中日政治与经贸合作前景一片大好。
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平稳发展,政治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加强务实合作,发挥了与两国地位相称的大国作用。
三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
对俄日经贸发展方向
通过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发展经贸可行性分析得知: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现实将客观存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比较优势仍然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乃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近期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如图3所示,一方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向俄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劳动力输出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从日方引进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以加快资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结合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企业技术、设备、市场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寻求最佳时机,实现对俄资源异地开发,开展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黑龙江省争取俄罗斯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可以缓解其资源型城市资源紧张局面、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而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则有助于改善俄罗斯有关地区乃至中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及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自身努力外,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俄日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一)绿色农业合作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一般都是城乡共同体,既有城市,又有农村,而且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耕地。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所属各县与日本的北陆各县,尤其与新泻、北海道具有长久的农业技术交流的历史,通过民间渠道,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使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有了划时代发展。同时,黑龙江省通过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从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种植资源,引进了生物农药研发、优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经济植物改良等先进技术,合作成果推广面覆盖全省农业领域,合作项目数量居全国同行之首,已产生近10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黑龙江省在中俄边境地区建立了果蔬基地,直接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口果蔬。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黑龙江省企业和农户在俄罗斯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就近进入俄罗斯市场将使中俄农业合作实现突破性增长。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与日本积极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在园区内饲养奶牛,种植、加工和销售果蔬等高附加值的无公害绿色高档农产品,采用循环型高新技术农业经营模式。在保证普通农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需要花大气力开发、出口无污染、有营养、保健性的“绿色食品”。这是今后黑龙江省提高对俄日农产品出口档次、增加出口的一个突破口。总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日加强农业合作不仅前景广阔,而且符合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
(二)能源合作
2006年已经启动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大庆的油气输送管道,到2010年俄罗斯将形成向中国每年出口4 000万吨以上石油的能力。俄罗斯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两大油气盆地。萨哈共和国还是俄罗斯远东最大的产煤区,俄罗斯远东47%的探明煤炭储量集中在这里。南萨哈煤田是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焦煤煤田,其所开采的焦煤是俄罗斯远东重要的出口产品。西伯利亚煤炭储量为1 600亿吨,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6%。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与俄罗斯大力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合作,进口俄罗斯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将大大缓解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危困局面。此外,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还可与俄罗斯开展水电、火电资源开发合作,进口俄罗斯的电能。目前,黑龙江省已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销售市场,石油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发展能源贸易是发展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
(三)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合作
日本技术先进。作为发达国家,日本拥有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世界领先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及其普及优势。因此,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日本不仅在开发新能源方面,而且在节约能源方面都可以进行合作。日本也是实行循环经济系统模式的国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吸取适用于自身特点的日本循环经济经验,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也能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世界资源型城市较成功的转型个案――日本九州地区煤矿经济转型,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实行全面退出的关闭政策,将关闭的煤炭生产矿井、矿山旧址(遗址)和部分被废弃的矿场改造成旅游景点、科普教育场地,以发展旅游业;然后,将部分被废弃的矿场复垦改造为良田,使之继续发挥作用;最后,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区域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四座煤城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俄罗斯在能源工业、生物工程、新型复合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恰恰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因此,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抓住当前有利机遇,通过对俄日科技合作,有效解决影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四)劳务合作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6年资料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0%,加上战后出生的一代面临退休,退休人员规模达到700万人之多。日本将出现劳动力和技术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把握日本劳动力需求缺口,努力探索对日劳务合作的新途径,使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劳务合作上一个新台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开展对俄劳务输出已从远东萨哈林州和新西伯利亚州等地区的工业拓展到森林采伐和木材深加工、农业种植、采矿等多个领域。劳务合作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合作,如双方在农业领域的优势互补除了带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富余人员部分转移、增加收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俄方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俄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了当地农产品消费紧缺状况。目前,日本接受外国劳工的政策是只接受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原则上不允许无技能的外国工人到日本就业。所以,应清楚地认识到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中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首先应抓好出国就业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赴俄日人员的从业水平。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也应大力吸引俄日的科技人员,进而为其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服务。
(五)林业合作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森林面积为7.64亿公顷,其中远东为3.16亿公顷,西伯利亚为4.48亿公顷。两地区的木材蓄积量为707亿立方米,其中远东为223.1亿立方米,西伯利亚为483.9亿立方米。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展林业资源开发合作,如承包林地,采伐木材,从事林纸、林产化工、医药等特色资源的系列深加工项目,促进林业劳务和林业设备出口,以劳务换木材,增加木材进口。黑龙江省应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进一步发挥特色资源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功效,运用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架起资源永续利用的桥梁。目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林业工人面对因“天保工程”而带来的林区可采资源不足,已纷纷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森林资源。例如,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就输出劳务上万人次,采伐林木上百万立方米。
四 结束语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巩固现有对俄日经贸成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开放,开拓思路,确立符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对俄日两国的开放战略,按国际贸易合作的通用规则提高经贸的数量、规模和档次,将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贸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顺利转型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与环境建设,增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对俄日企业的吸引力。一是要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与俄日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要大力支持与发展具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科研基地、技术交易市场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基础设施;三是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优化投资环境(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对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吸引俄日技术创新资源尤为重要)。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对促进对外经贸合作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对企业参与俄日投资能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的重点项目给予前期费用支持;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森林采伐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木材加工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另外,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还应不失时机地与韩国、美国等其他国家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