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抢占家电产业制高点

2009-09-27 13:49742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09年(第23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长虹连续多年榜上有名,经营业绩同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显示出很强的发展潜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09年(第23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长虹连续多年榜上有名,经营业绩同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显示出很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专家指出,经过5年的“谋势”,长虹已经初具全球化企业的战略架构,开始抢占全球家电产业的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成功的跨国公司要保持持久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具备3个要素:一是技术深度,它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寿命,因为它可以孵化新的产业“种子”;二是产业的跨度,它实际上就是公司的商业化范围,产业跨度是任何一个跨国公司所必需的产业支撑;三是管理的精度,科学的管理是支撑企业产业拓展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长虹这5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就是沿着这三个方向进行的,在产业拓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长虹逐步掌握了产业的话语权,实现了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延伸,而精细化的管理改革为长虹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推动力。

  立体拓展夯实“抗震”产业结构

  在全球电子产业环境巨变的情况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不断崛起,所有的公司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产业道路。当前,3C融合正打破以往的界限,这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机会。在3C融合的产业环境下,中国家电业到底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是走多元化道路还是固守单一产业?在这种情况下,长虹探索出的通过产业拓展实现产业协同的发展路线成为中国家电业产业拓展的“教科书”。

  2004年,赵勇出任长虹集团董事长,推出产业发展“三坐标”战略,开始了企业的大幅度变革,并根据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及长虹的发展状况,清晰地为长虹勾画出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第一,在传统家电信息化、信息产品家电化的产业趋势下,长虹沿着“传统家电-信息家电-IT”的产业布局,加速进入信息家电领域。2004年9月,长虹佳华成立,进入IT领域;2005年3月,国虹通讯成立,进入通信领域;2005年3月,长虹信息技术公司成立,聚焦基于固网的3C终端产品及应用业务;2005年6月,虹微公司成立,专门从事计算机、通信与家电等相关集成电路和软件的研发、销售和服务;2005年11月,长虹与美菱集团实现战略合作,成为美菱电器第一大股东,由此进入冰箱领域;2007年,长虹控股华意压缩,由此进入冰箱压缩机领域。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拓展,长虹形成了家庭消费电子、IT数码、通信、网络、关键部品等产业布局。

  第二,按照电子产品的技术构成,可将其分为整机-关键部品-软件3个层次。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家电产品的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附加值将越来越多地从整机向关键部品转移,长虹必须迅速培育在关键部品和芯片、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方面的能力。目前,长虹已经培育了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四大核心技术能力;同时,高调进军冰箱和空调压缩机、PDP(等离子)屏、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和液晶模组等关键部品领域,掌控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为长虹的产业拓展提供了基础,也实现了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战略延伸。

  第三,在信息时代,家电产品可以视为一种信息接收终端,其使用依赖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网络环境和服务内容,这种变化给整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长虹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打通与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垂直联系。目前,长虹与微软、AMD、中国电信、盛大等强势的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结盟,共同制定行业和终端产品标准,逐步向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转型。

  长虹的军工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原国防科工委和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以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长虹整合了国营长虹机器厂、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及四川长虹欣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有限公司。军工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技术和品质支撑,在“大公司”架构下,消费电子、军工电子和关键部品成为长虹产业板块发展的“三驾马车”。

  自主创新谋取产品定义权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市场经济的两个最终主宰是消费者与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一方面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产业技术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走向,左右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变革。

  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面临着产业高速增长与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低下的尴尬局面。长虹在“三坐标”战略的引导下,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成功培育了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及工程技术四大核心技术能力。

  在嵌入式软件设计方面,长虹拥有两支顶级专业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团队,软件平台及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础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嵌入式浏览器、AV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编解码技术、数字电视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数字家庭集成方案、移动多媒体产品解决方案等,并开发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系列产品、视频通信产品、高清网络播放器、移动多媒体终端等。2008年,长虹自主研发的AVS解码器IP(网络之间互连协议)核成功授权给某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实现了家电企业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长虹沿着移动多媒体应用、数字高清显示、数字家庭主芯片三大技术方向持续开展芯片研发,现已开发出网络数字音视频处理SoC芯片(阿波罗一号)等多个产品,具备了“从产品定义芯片+从芯片定义产品”的交互定义能力。而随着核心芯片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长虹真正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自主芯片的产学研基地,将芯片定义、研发和产业推广三个环节无缝连接起来。

  在工业设计方面,长虹实现了基于用户需求的UCD设计,具备了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产品的设计能力;同时,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水平,长虹与国内10所重点设计院校、美国GE等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专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外,长虹在深圳、巴黎相继设立了创新设计分部,形成了全球化的创新网络。

  在工程技术方面,长虹2008年正式组建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废旧CRT(显像管)电视机回收技术和设备,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家电回收生产线。其自主开发的新型高光及仿高光材料、等离子滤光膜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为了摆脱国外企业对我国家电产业的“钳制”,长虹斥巨资进军产业关键部品制造领域,先后通过控股华意压缩进入冰箱压缩机制造领域、通过控股韩国欧丽安等离子进军等离子屏制造领域,实现对产业关键部品的控制。目前,长虹形成了以压缩机、等离子屏、OLED屏为主导的产业关键部品集中研发平台,通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品掌握了“产品定义权”,构建起中国家电业抵御外资的“防波堤”。

  三次管理巨变打造智慧型企业

  美国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获得和保持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陷入了单纯发展规模的“怪圈”,而忽视了公司的管理问题。从本质上看,精细化的管理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盲目追求规模增长,而忽略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注定是无法持续成长的。因此,要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前瞻的发展战略与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是缺一不可的。

  正是基于对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的高度认识,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在实施“三坐标”战略的同时,长虹在组织结构调整上也实施了“三步走”战略:

  一是改革长虹的“火车头模式”,建立“联合舰队”,实现从线性向矩阵结构的转变。2004年,长虹确立“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思路,通过财务管控促进公司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改进。同时,长虹一改原先集团大包大揽的集权模式,把经营职能下放给各个产业子公司,让子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实现了由行政协调向市场需求调节的战略转型。

  二是在精细化管理变革理念的指导下,长虹于2006年开始依照产业关联度对产品线进行梳理,将属于同一产业链条、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组成SBU(战略业务单元),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长虹集团将旗下产业组成多媒体、白电、海外事业、零部件、IT、服务业、房地产、新能源和新业务等九大战略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了清晰的总体经营与业务目标。各个业务单元实现了经营的灵活性,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执行力,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

  三是做实SBU,实施以“大”管“小”。目前,长虹有意识地从51家产业公司中选出9个规模和效益更有优势、部门和人手比较充裕的公司,由这9个公司分别管理同一业务单元的产业公司。以广东长虹为例,它被委托管理中山长虹和其他海外子公司,集团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只到业务单元层面,而具体的盈亏则由广东长虹自己协调。这样,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加及时、有效,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长虹大力推进企业各项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将公司各个环节系统地连接起来,构成长虹“高速列车”的架构。目前长虹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覆盖了采购、销售、财务、服务、生产、物流等领域,长虹理顺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了信息化管理闭环,准确快速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化为长虹夯实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信息化使得长虹集团在核心业务层面实现母子公司统筹发展,不仅提升了系统经营效率,而且降低了经营风险。这样的场景在长虹屡见不鲜:长虹集团高层坐在电脑前,实时看到各种经营数据,根据数据迅速做出决策。对于一家员工超过7万人、产品卖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一种协同关系,科学的组织架构保证技术创新的有序进行,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又推动着企业的稳定发展,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从本质上看,在二者的协调统一下,企业才能够快速发掘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不断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中国家电业在世界范围谋求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0
标签:电器 产业环境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浦发银行举办2024年供应链系列行业论坛,以数智供应链提升产业全链条质效

2024-11-22 15:24
46853

建行重庆市分行创新推出“渝链·产业贷” 助力现代制造业发展

2024-11-22 10:43
18555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布三大举措,支撑消费产业强韧增长

2024-11-22 10:42
18863

商务部:鼓励相关保险公司拓展出口信用保险产业链承保

2024-11-22 10:41
19216

浦发银行举办2024年供应链系列行业论坛,以数智供应链提升产业全链条质效

2024-11-22 10:29
43433

上海: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与信用链融合,开发特色融资产品,提供精准融资服务

2024-11-20 11:02
3168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