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环境恶化倒逼产品结构调整
随着外贸环境的恶化,中国的出口商在为“代工”、“贴牌”付出了沉重代价后,不得不开始探寻结构调整之路。
随着外贸环境的恶化,中国的出口商在为“代工”、“贴牌”付出了沉重代价后,不得不开始探寻结构调整之路。
苏州华美电器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慢炖锅生产企业,过去其90%的产品都销往美国。该公司国际业务部部长张少阳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现在产品单价仍然在降,数量也在下降。尽管国家有一些好的政策,但仍不能‘止血’。这个时候,企业无力改变外部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尽量做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但张少阳表示,他对未来的出口形势仍然十分担忧。
近日官方公布的海关数据已比前几月“好看”许多:7月份我国出口额达1054.2亿美元,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月度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数据还表明,我国外贸进出口自去年10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下滑后,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反弹5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
尽管如此,但分析师指出,出口的复苏之路远比想象的要艰难。交通银行研究部分析师刘能华认为,当前位置是底部,但底部要持续多久取决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复苏。
“短期内恐怕难以好转。以前仅做国外的业务都忙不过来,但现在我们却不得不开始考虑转内销。”张少阳向记者透露,目前华美从产品项目到人员的配备,比以往多投入50多万元人民币到中高端产品研发之中。“这对于一个产品比较单一的外贸企业来,已经是比较大的数目了。但形势摆在那儿,企业必须去调整。”
所谓的结构调整,就是从技术含量低的加工贸易转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益大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场,然而在整个商品链条中,加工所获取的利润是最低的,只有5%至10%。为了这仅有的利润,中国所支付的是资源、环境以及低廉价格的沉重代价。这也是近些年“中国奇迹”的秘密所在,但如今这种加工贸易已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创新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尽管调整过程艰难,但应该看到这次危机也是一种机遇,需要积极去推进。”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现阶段,贸易顺差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反过来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的现实。
钟山认为,减少贸易顺差,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结构转型。一方面要“压”,把“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压下来,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保”,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方向转变,在带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地位提升的同时,严格按产业政策要求有选择地吸引外资,以减少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