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董事长田国立:金融以数字化的方式重修“水利设施”

2020-09-13 10:09136012

来源:建行大学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建行大学校长田国立在“建行大学数字金融系列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的讲话,以下为演讲原文:

来源:建行大学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建行大学校长田国立在“建行大学数字金融系列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的讲话,以下为演讲原文:


谈到数字金融,今天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就是——金融和科技已经联系得如此紧密了。科技推动了金融模式的改变,将直接决定着未来金融资源的配置。 


众所周知,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解决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对于我们这个大型金融机构的各层级领导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今天我希望以建设银行这几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案例,与大家探讨通过数字技术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在建行大学上课,在谈金融之前,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教育。最近看到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钱教授认为这才是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建行大学的办学应该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在建行大学学习不是为了熟记知识去考一个学历,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人才。教学尤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大学才可以办出特色来。


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从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考虑,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工作不应仅仅是为了增加存款和效益,不应只是为了在几大行竞争中取得优势,也不只是为了抵御金融开放带来的种种风险,更多的是面对未来社会发现一个新的金融逻辑。而当我们站到这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时,格局会放大,会读懂和捕捉到很多创新的机会,会发现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来做,需要我们迅速去做。


记得我们刚开始推“住房租赁”战略的时候阻力比较大,大家会有疑问:“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效益?”其实我们就想帮助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好多都经历过没有房住的痛苦。而现在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我们始终是要对社会负有一份责任的。


说到具体产品,好的产品永远是利他的、无私的,这样才会创造出受大众欢迎的、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站得住脚的金融产品。我们建行推出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但短期来算我们的利益和投入产出比,可能不那么显著,但建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我们肩上是有责任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的,是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


我习惯把金融比作水,“金融之水”,所以给今天的课选的题目是“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数字化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趋势。2020年春节以来的疫情使我们对这个趋势认识得更加深刻。由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数字化从锦上添花的可选项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必选项,而对于一直走在数字化前列的金融业来说,疫情则是一场真实的压力测试,是数字金融的试金石,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我们理解,数字金融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数字金融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如何让数字技术构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让金融资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我们的目标。


1

善治金融之水,灌溉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兴修水利自古以来就是定邦安民的国之大事。金融就是滋养现代经济社会的活水,通过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为实体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保持社会的活力。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都需要通过“水利设施”进行传导。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投资拉动经济背景下,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市场交易、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以规模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已经相对陈旧。金融“蓄水池”里的“水”很多,但实体经济的“田”却旱涝不均,想要“放水灌溉”,一不小心又会出现“大水漫灌”。如何善治金融之水,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破题之法。


一系列重量级技术的聚合演进,使金融以数字化的方式重修“水利设施”。5G通信技术使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更迅速、更直接的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张密密实实的水网;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实时地掌握各个用水节点的真实需求和用水情况;借助云计算,水资源可以灵活地实现跨区域调用;人工智能提供自动判断和智能调节的供水能力;区块链则通过对水网的分布式改造,保证供水链条上每一个节点和终端的信息一致性。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活水能够按照社会需求,以健康的方式流入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


2

修渠引水,用数字化方式下沉金融重心



长期以来,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三大一高”上,即大行业、大系统、大城市和高端客户,对于小微企业、乡村农户等长尾客户的服务明显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我们缺乏触达这些客户的渠道。没有水渠,又如何引水呢?


传统金融触达客户的主要渠道,一是网点,二是客户经理,而长尾客户海量、分散、需求各异,如果仅靠增设网点和增加人员,不仅服务成本无法负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数字技术帮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修筑了四通八达的水渠,这些水渠通向小微企业和田间地头,将金融活水引流至真正需要的人身边。


从前金融的主流思想是“二八定律”,即通过20%的头部客户,基本可取得80%的收益,而这样的华尔街模式太过于精明了,况且现在即便是华尔街按照这个模式也走不下去了。我曾经说过,金融不应只追逐金字塔尖上的荣耀,更要润泽金字塔基座。这也就是刚才谈到的金融逻辑亟须重构,而恰恰是金融科技赋予了我们重构金融逻辑和转变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的能力。


建设银行在2018年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主动授信模型。我们的画像和授信,不仅仅针对建行已有客户,而是面向数据所触达的全量客户,这就使得众多没有抵押物、缺少银行信贷记录的人群获得了信贷机会。2018年7月,我们推出了“惠懂你”普惠金融服务APP,服务对象覆盖了小微、“双创”、涉农、扶贫等群体,可以提供7*24小时的全流程在线信贷服务,做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和“一价式”收费。截至2020年6月,“惠懂你”已累计接入了77类普惠金融场景,个人注册用户超过1100万户,认证企业超过360万户,授信金额超过2500亿元。


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果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逻辑支撑又是什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太精明了”。大家都是久经沙场的金融人,我并不担心大家算不好账吃亏,反而太精明的结果会是限制了你的视野,失去了追求更高社会价值的热情。


大家回想一下,自“三大战略”推出至今已经三年了,回到三年前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在有这么好社会效果的同时,还有这么好的经济效益。以劳动者港湾为例,作为纯公益项目,起初我们就是希望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个方便。但现在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劳动者港湾APP一千多万的用户,转为客户的就有三百多万。其实劳动者都会以最纯朴的方式回应和支持建行的善举。


作为企业需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尤其是建行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更要率先迈出第一步。太斤斤计较会让你丢失格局,而没有大的格局也不可能产生好的创意。我希望建行的同志们能够带着为党和国家、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的这份情怀,开展我们的事业。


农村金融同样也需要直达田间地头的引水渠道。为了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设银行搭建了“裕农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下乡”。在未设立网点的县域乡村,只要是有合法营业执照及固定营业场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现金流充足且信誉良好的商户都可以申请成为“裕农通”服务点。这其中便蕴含着新金融的共享理念和未来银行的新模式,也将对既有的金融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合规概念等带来新的冲击。以共享为核心支撑,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所能够触达到的小卖部、超市、医务室、供销社等场所都可作为农村金融的触点,不仅将存、贷、汇等基础金融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未来也会将理财、保险、贵金属等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县域乡村的千家万户。


截至2019年底,我们的“裕农通”服务点已经超过了60万个,覆盖了全国近50万个行政村,这意味着一个行政村会有一到两个“裕农通”服务点。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发展农村金融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不是因为农民缺乏信用,而是因为金融机构缺乏发现信用、评估信用的技术能力和下沉渠道。


建设银行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扶贫,通过大数据、信用主体、核心企业等增信路径,构建新型农业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9年末,全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195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61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万人。“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金融工作者是有责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扎稳“三农”根基的。 


可以看到,在我们成立乡村振兴部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服务农村的产品如“裕农通”“农户快贷”等,已经让手机成为了农民的“新农具”——而这也是我们的理想,也是创新金融模式的理想。我们创新金融模式的根本目标是让金融深度参与并服务于社会大众。


3

精准灌溉,重构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



修渠引水,水到渠成,但如何给水是一门学问,水给少了,农田得不到充分的灌溉,庄稼就长不好,水给多了,庄稼又会被淹死。以往银行不愿意做普惠贷款,与其说不愿意做不如说不敢做和不会做,蓄水池里明明有水却不知道该怎么给,现在数字技术帮助我们重新构建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引导金融活水及时充分地灌溉农田,同时更有效地防止旱涝灾害。


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短、小、频、急、散”的特点,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客户筛查,把风险防御在准入之前,通过建立反欺诈、评分卡、授信等级等一系列模式,服务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信贷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建立覆盖贷款全流程的自动检测、预警和处理机制,触发不良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置。 


规模上去了,不良率下来了。建行原先每年的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只有100-200亿元,贷款客户新增不到1万户,不良率也高至7%-8%。2018和2019年,当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分别超过2000亿和3000亿,并于2020年3月成为全国首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的商业银行,新模式的不良率也控制在1%以内。而这样的新金融模式,让曾经困扰小微企业已久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以在银行业共同的努力下逐渐得到解决。 


4

疏导结合,为社会痛点打造专属金融解决方案



治水之道,在于疏而不堵、因势利导。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不仅承担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是诸多社会痛点问题的直面者。依托数字技术,金融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激活要素市场,打通断点,疏浚堵点,为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提供金融的“疏导”方案。


近年来,建行银行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在2018年启动了住房租赁战略,运用金融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数字技术能力,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住房难住房贵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三十多年前,建行是最早倡导商品房的银行,当时叫响了“要买房,到建行”的口号。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有房的人买房已经不再是出于居住需求,而是房地产巨大的财富效应。解决住房难、住房贵问题,要想办法逐步使过度金融化的房地产市场去金融化,回归到本源的居住属性。我们发现,房价持续上涨的同时,租房市场总量偏低,住房空置率偏高。于是我们推出了“要租房,到建行”的市场品牌,以金融力量疏浚楼市的“堰塞湖”。


房地产是“灰犀牛”,我们应该想出一些实招,来刹住“灰犀牛”不让它狂奔起来。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在2017年迅速将“住房租赁”战略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仅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事,同时这也关乎建设银行自身的事业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依靠住房租赁解决住房问题的比率偏低,而且空置率还较高,如果我们有能力通过建设银行的努力,通过我们设计的产品把这个比率推高,从而大幅度降低空置率,那么可以说中国的住房问题就会得到化解,因为我们还处在源源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之中,过去盖多了的房逐步会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不会成为危机之源,这是一个大逻辑。我们以宏观思维来看问题,为国家计、为人民计,并以此为初心来设计产品,而现代科技又给了我们去实现理想、扛起责任的机会。


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搭建了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服务平台,已覆盖94%的地级以上城市,上线房源超过2000万套;开发了“数字房产”系统,助力住建领域治理能力提升,已推广至全国40多个城市;创新推出了“存房业务”,激活存量空置房源,累计签约超过80万套;打造了住房租赁产业联盟,合作机构1.17万家,培育住房租赁新生态。我们相信,当住房租赁市场有了真正成熟的供给后,人们的消费习惯自然就会改变,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也正是因为住房租赁服务实践,延展出了智慧政务的服务逻辑。起初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但当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尝试以后,也给了我们信心,在此基础上陆续建立了和政府的多重连接,打开了合作的大门。 


我们都知道,劳有所得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得到保障。然而还是会不时看到,一些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整年,却面临着“讨薪难”的窘境。2018年10月,我们运用供应链金融思路和区块链技术开发了“民工惠”产品,连通政府部门、业主、包工头、劳务公司、农民工和用工管理平台,通过金融资源的介入,确立合理的债权关系,保证按时出工的工人可以按月拿到薪水。目前大约有400多万农民工享受到了“民工惠”服务。农民工工资实现按月发放,就意味着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人。“五险一金”一旦配套,再加上我们量身定制的住房租赁服务,农民工就可以把家人接到城市来居住,这对农民工的生活来说是极大的改善,也有助于持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们很多同事家里也都是在农村的,想想我们在家的亲人们,也就会对农民工的生活窘况感同身受。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帮助到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工,很多的社会矛盾也会得到化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会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将所有的创意和技术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从中收获成长。


5

水能转化,为实体经济融智赋能



水不仅能够灌溉农田,还能够通过能量转化,成为电能,以新的形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资金和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两种重要能量。以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主要是资金融通,但随着自身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金融不仅能提供更高质量的融资服务,还能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与合理配置,以“融资+融智”的方式为实体经济赋能。


2018年6月,建设银行推出了“建融智合”企业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基本思路就是让数字在人、财、物、供、产、存、销等各环节跑起来,实现项目、产品、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供需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金融+非金融”的一站式服务。两年来累计注册企业用户超过60万,累计成功撮合数超过5万笔。2019年末,该平台的国际版——“全球撮合家”上线,为具有跨境贸易、投资、合作诉求的境内外企业提供数字化对接服务,加大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与全球共享发展机遇。 


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时间上线了企业线上经营工具箱,提供“建门户、找客户、管经营、发薪酬、云客服、快融资、管园区”等七大类在线服务,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目前,我们正在与各省市商务厅、金融局、大型企业平台携手,不断丰富智能撮合平台的数字内容和数字技术,聚焦“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精准支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走出金融的神秘感、勇于创新,就会发现“金融无定式”,比如我们通过智能撮合平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业务都一下子与很多过去没能建立联系的企业产生了深度合作。其实我们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就是在发现自身的价值;在给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自然会找回作为银行人的荣耀。


6

涵养生态,助力国家和社会向未来数字生态迁移



水是自然生态的基础,水治理好了,自然生态就会和谐,国家也是一样,金融体系是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水治理好了,国民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就好比一个人的微循环调节好了,就会身体健康、红光满面。当新技术时代来临,整个社会生态正向数字化、云端化的方向迁移,传统金融的供给机制已经无法深入新生态的微循环。


与从前不同的是,现在个体、小微企业等都变成了社会经济主体了,如果还是“唱着古老的歌谣”是难以服务好当下的经济生态的,所以必须尽早重构金融逻辑,打造建设银行的新特色,以独特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 


“重构”的追本溯源便还是要从价值观开始。因为新时代,我们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而我们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曾多次说过“一切痛点皆是机遇”。未来在金融的竞争将是争抢痛点的竞争,因为所有的痛点都是机会。


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建设银行开始为地方政府的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的“掌上办”“指尖办”,助力“放管服”改革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与130多个省市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云南、山西、山东、辽宁、天津、重庆等多地的智慧政务系统已成功上线运行,累计支持政务事项286万,累计注册用户超过5200万,业务办理量超过2.4亿笔,许多政务事项还可以直接在建行网点STM和“裕农通”上办理。


抗击疫情以来,我们依托自主的金融科技平台,在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同时,输出技术、对外赋能,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提供疫情防控的相关线上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事儿与我们有关系吗?如果只局限于所谓“属于我们的事儿”,那可以说,这些跟我们都无关,但当你用一个新金融逻辑和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跟我们没有关系的。过去我常说金融是把“温柔的手术刀”,以微创或无痛的方式,一点点地化解社会问题,通过实践来看,这把“手术刀”可以将更多痛点纳入到“治疗”范畴。


比如我们还探索开设了建行大学,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成立了产教融合联盟,将金融知识引流到中小企业主、乡村致富带头人、扶贫干部等传统金融教育无法覆盖的群体,促进全社会金融素养的共同提升。我们将遍布在大街小巷的建行网点向社会开放,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充电、热饭、喝水、上厕所的地方,让原本“高冷”的金融机构变成温暖的“港湾”,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金融活水的滋润与甘甜。传统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金融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投入到开放共享的生态中,就会焕发出新的能量,创造出新的价值。


新金融模式的特色是“共享”。“德不孤,必有邻。”我们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来自政府机构、同业、客户的支持和合作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培育和谐的社会生态,共同助力国家和社会实现向未来数字生态的迁移。 


水化育万物,滋养生命。早在数千年之前,中国就创造了都江堰的伟大奇迹。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同样关系到百业兴衰、万家忧乐。“溉水渠成千耦耕”,以数字化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让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可得,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建设银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探索数字化新金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书写时代答卷。 


我们应当庆幸赶上了这个美好时代,让我们建行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把聪明才智用在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上,有机会设计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金融产品,以金融之水增进民生福祉,清澈澄明,源源不竭。



10
标签:长田 建行 国立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建行重庆市分行创新推出“渝链·产业贷” 助力现代制造业发展

2024-11-22 10:43
4474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同日发布公告 下调存款利率

2024-10-21 14:52
62492

建行安徽省分行:创新集团司库平台建设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4-08-13 13:42
97689

点石获建行10亿元意向授信 加强供应链赋能 创新消费金融

2024-08-12 15:03
73752

广铁集团、建行广东省分行合作推出物流金融产品

2024-07-01 12:40
48099

建行青岛市分行:实现外管局“港云仓”平台应用场景落地

2024-06-18 14:31
7121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