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释放什么信号?曾刚:三方面继续发力货币政策,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4月7日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会议提出,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
作者:程丹
来源:券商中国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4月7日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会议提出,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证券时报专访时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较大,未来需要根据实体需要的来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继续发力货币政策,同时,要落实好新证券法对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要求,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极大的约束违法违规者,震慑踩红线的人。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优化投资者结构,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让资本市场的基本环境得到改善,发挥好枢纽作用。
三方面继续发力货币政策
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逆周期调控当中,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期金融监管系统在货币政策方面频繁发力,包括两次降准、万亿量级的公开市场操作、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对受疫情影响企业不盲目断贷抽贷、加强对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等。
曾刚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是要保持整体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只有流动性宽松了才能保证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引导融资成本的下行,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创造更好的这个条件,助力金融体系运行的平稳。下一步应该根据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需要,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继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大水漫灌,主要是要引导实际利率的下行,让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更低,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为后续复产复工提供有力支持。
“流动性充裕是前提,要真正让实际利率降低,还需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曾刚表示,二是银行是国内融资的重要渠道,要推动银行资产端定价下行,以促进实体端的利率下行。近一段时间,银行资产端LPR下行,银行的负债端,再贷款、再融资、再贴现、中期借贷等利率也都在下行,通过这些利率的下行,推动银行体系整体利率的下行;同时,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也在下行过程中,整体负债端的资产利率的往下调整,能够为实体经济复苏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需要结构性的发力,疫情对经济和企业的冲击是不对称的,对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冲击会更大,考虑到经济恢复、社会民生和稳增长的需求,必须要加大对小微民企、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它们本身受到的冲击更大;另一方面它们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有了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才有就业的提升,有了就业的提升才有消费的增长,有了消费增长内需才能稳定,经济增长才能有保证。央行此前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主要是增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未来还需要继续强化定向扶持力度,加大对这种特定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曾刚表示,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结构性调控的空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篮子,比欧美的国家而言,工具要多,有条件有能力要保持灵活适度,未来需要根据实体需要的来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怎么做,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也表示,一是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二是继续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三是落实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新增的1万亿元。四是实施好定向降准,发挥好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五是积极推进LPR改革。六是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社会一起抗疫和稳定经济。
完善基础制度,落实新证券法要求
金融委会议就资本市场方面的表述着墨较多,包括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在基础制度建设方面,证监会明确了再融资战略投资者的认定,发布了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新证券法集中“打包”修改证券期货规章、规范性文件,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同时针对一些蹭热点、热衷炒作的上市公司,交易所频频下发问询函,就近期市场热议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证监会表示,不管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中国证监会将按照国际证券监管合作的有关安排,依法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坚决打击证券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瑞幸咖啡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经境外监管机构注册发行证券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对造假企业的从严监管意图明显。
曾刚认为,资本市场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要提升直接融资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这是一直以来坚持的改革方向,当前再度提及和新证券法实施有关。3月1日实施的新证券法,夯实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定基础,首要的就是要完善基础制度建设,营造适合市场参与各方发展的环境基础,对于造假的、欺诈发行的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极大的约束违法违规者,震慑踩红线的人。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优化投资者结构,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让资本市场的基本环境得到改善,发挥好枢纽作用。
目前,证监会将按照已公布的资本市场改革12项重点工作,包括推进注册制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进和强化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创造更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环境等,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利于支持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曾刚表示,只有落实好新证券法,让相关规则顺利落地,改善市场环境,才能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
防范境外金融风险的输入
当前,在疫情防控方面,要预防境外病例的输入,在金融系统方面,也面临着防范输入性风险的问题。会议指出,高度重视国际疫情和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应对,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
曾刚认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力,投资者预期并没有改观,会导致金融的风险的产生,过去几周,美股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各国的汇率涨跌较大,油价也不平稳,这都是风险因素。
目前,对市场的影响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境外实际的损失可能会超过预期。曾刚认为,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主体的违约可能会出现,前两天阿根廷也开始出现技术性违约,未来需要进一步注意类似情况的出现,随着违约的大面积出现可能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继而可能产生金融风险,这对于国内经济会有影响,影响资本流动,影响开放步伐,影响国内资本市场。
曾刚表示,我国有不少的金融机构已经国际化,有海外分支机构,疫情也会对它们的经营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对金融机构主体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当前不能忽视这些影响,有可能会造成风险传递,必须进行有效管理。
一是做好预期管理,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对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实际上已经消除了,但需要强化市场的预期管理,向市场、公众充分信息披露,打消疑虑。二是要做好资本项目向下的风险管控,尤其是跨境融资、跨境资本流动要密切观测,目前汇率波动比较剧烈,有些企业境外的发债,存量部分存在风险,需要去摸底。三是要关注境外机构的经营状况,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当前我国正在金融开放,要管理好风险,防范风险输入。
会议还提出,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我国中小银行数量有4000多家,资产总额约占整个银行体系的1/4,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疫情中,中小银行受冲击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加大资本补充力度。目前,银保监会推动中小银行增强资本实力。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和利润留存,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和方式。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