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央行释放三大信号!

2017-08-14 13:542281

8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此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出政策思路符合我们之前的分析:严监管与宽货币的全新政策组合。

来源:轻金融


事项:


8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此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出政策思路符合我们之前的分析:严监管与宽货币的全新政策组合特别是央行释放出三大政策信号:


一,近期将推出新的操作工具,货币市场利率稳定性提高利多长端利率走势;

二、同业存单纳入MPA和资管监管逐步推进,存单对长期债券替代作用将有所缓解;

三、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导致通胀低迷,货币政策保持缓和。


具体来看:第一,拟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并适时考虑推广至全行业全口径,以及对资产管理业务五大风险点的揭示和六大对策的提出,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央行强调M2增速新常态和超额准备金率走低的正常化,表明央行对市场流动性水平较有信心;二季度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得到延续,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灵活化、精细化的改变将进一步深入,未来货币政策将更显连续和稳定,流动性水平将更加中性平稳。


第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扭转了贬值预期,人民币阶段性升值,有助于缓解海外紧缩因素对国内债市的冲击,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预计将大大减轻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导致资金流向的反转,有助于保持国内流动性充裕,利好国内债市。同时,债券通的启动对于吸收外资、缓解资本外流影响显著,境外投资者的进入会倒逼国内债券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且与国际债市接轨,提高在全球债市的竞争力,利好债市。


第四,国内经济向好受外部经济复苏拉动,但随着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正常化,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带来的消费增长受阻、政治不确定性提高等因素影响,导致通胀低迷。


详细点评如下:

【央行释放三大信号!】最深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严监管和宽货币的组合确立


来源:CITICS债券研究 微信号 CiticsMacroBond  明明


评论:


一、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偏松,创新工具即将推出


1、工具创新箭在弦上


在报告第13页,央行明确提出研究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继续提高灵活性和精细化程度。报告中,央行提出为避免市场由于特定阶段资金面波动而引发对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方向的误读,将研究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这意味着央行后续将继续加强公开市场主动投放和回笼流动性的灵活性和精细化程度,通过各类期限工具投放和回笼的节奏、力度的搭配,形成各类期限流动性投放组合,更加灵活精准地进行流动性调节,满足央行稳定资金面水平、削峰填谷熨平扰动的意图。下半年市场流动性水平将更加趋于平稳,波动将更小更少。


我们认为,从目前的逆回购工具搭配来看,7、14、28天是主要工具,但“削峰填谷”需要种类更加丰富的工具配合,因此很有可能近期央行会从长短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比如短期的逆回购操作,将前期推出的SLO操作常态化(1至3天的操作),另一方面由于目前MLF的操作期限集中在1年期,所以逆回购操作有可能会填补28天至3个月的空白,即推出2个月和3个月的逆回购,补充市场的中期流动性供给。应该看到,短期、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频繁使用,有利于降低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使金融市场更好地完成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特别是在目前市场存在流动性结构性不均衡的背景下,公开市场工具创新将进一步稳定市场利率。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也指出,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背景下,货币市场利率稳定性提高就将对债市形成支持,利多长端利率。


2、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灵活性,提高“削峰填谷”精细度

二季度央行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搭配使用短期限的逆回购工具和中长期限的MLF操作,结合企业缴税、金融机构缴准、流动性工具到期等客观因素,合理把握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和节奏,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精细化程度,“削峰填谷”熨平临时性的流动性波动。目前央行对流动性水平的担忧有所降低,前期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维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平稳,报告中提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央行在保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取向的前提下,将加强对流动性水平波动的熨平。

8月以来,央行进行多日完全对冲当日到期量的公开市场操作,在货币政策总体中性的背景下,短端利率难以全面回落。但随着央行的操作更加丰富,削峰填谷有效性提高,那么短端的稳定性提高。2016年三季度以来,代表非存款性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的R007波动率扩大,进入2017年,存款性金融机构融资成本DR007的波动幅度也大幅提高。但在央行“削峰填谷”熨平流动性波动的市场操作下,市场平静地度过了预期流动性紧张的6月和企业集中缴款的7月,DR007和R007的波动率下降,资金面渐渐平稳。投资者融资成本平稳有利于稳定和增长长端债券的需求,即使前期利率受商品市场过热情绪冲击,债市仍保持一定“韧性”,央行灵活的市场操作有利于保证短端利率稳定和长端利率的企稳回落。


短期限逆回购工具使用频繁,提高流动性投放的灵活性。二季度央行连续三个月实现公开市场净投放,维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平稳和中性适度。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公开市场操作更加倾向于使用逆回购工具,便于在各监管政策叠加情况下对市场资金面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中,二季度仅通过开展5次MLF操作完成到期续作,操作次数仅为一季度一半;28天逆回购操作次数为25次,较一季度减少19次;7天逆回购和14天逆回购次数两季度操作次数相近。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频繁使用彰显了央行增强流动性投放/回笼主动性和灵活性的意图,有利于熨平流动性的临时性扰动,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保持货币市场利率稳定,DR007利率中枢稳中有降。


综合考虑缴款、资金到期、政策叠加等客观因素,公开市场操作更重视稳定市场预期。二季度以来,在“一行三会”频频发文提高监管力度的背景下,市场预期出现货币政策转紧的变化。为了稳定市场预期,央行提前对冲MLF到期以保证跨季资金充足;综合考虑企业缴税、金融机构缴准、流动性工具到期、财政支出力度加大等因素,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投放的力度和开停节奏,对流动性总量进行“削峰填谷”;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公告加强与市场沟通,稳定市场预期。


二、M2增速放缓和超额准备金率走低无忧流动性


1、M2增速低位稳定或成新常态


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机构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M2同比增速自年初以来连续下滑屡屡创近年低位,基础货币总量也略有下降。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余额为163.1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月末低1.2个百分点,基础货币为 30.4 万亿元,较年初减少 3048 亿元。M2增速从去年11月至今同比增速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报告第1页,央行就目前M2增速相较过去低一些做出了解释。原文表述为:“一是过去 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较多与住房等货币化密切相关,而目前住房商品化率已经很高,货币需求增长相应降低。二是近些年M2增长较快还与金融深化有关,主要体现为同业、理财等业务发展较快,但金融深化进程并非是线性的,为了兴利除弊也会有一定起伏,近期 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映。”最后报告提出,“预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亦在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


一方面,对比历史情况来看,我国从以家庭为对象分配住房改变为以职工为对象分配货币后,住房货币化使得居民对货币需求提升而随着94年住房商品化推进,相较于过去来说M2增速放缓。同时,房地产融资与销售等因素会带动贷款及存款的变动,进而对M2产生影响。我国房地产销售自16年初至今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且房地产投资也在今年4月见顶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M2增速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国总需求减弱的情况,故而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或将依然保持“不紧不松”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于近些年的情况来说,过去我国资金空转情况较为严重,且资金链条较长,使得M2同比增速较高,但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和去杠杆的深化,M2比过去低一些的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


2、超额准备金率指标解释能力弱化


与M2增速下降、基础货币减少相呼应的是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一路走低。从央行公布的超额准备金率数据来看,3月末银行的超储率为1.3%,较去年年底的2.4%下降1.1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6月末,随着市场流动性的逐渐补充,银行体系资金面情况得到缓解,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上升到1.4%。


报告第2页的专栏1中,央行解释了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内涵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银行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其充裕程度的变化一直以来被作为衡量银行体系资金宽裕与否的重要指标,超额储备金率持续走低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体系资金面紧张程度的担忧。在专栏1中,央行强调,随着现代支付体系地不断发展,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资金的清算速度,加之商业银行融入资金更加便利、流动性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银行对超额储备金储备需求逐渐降低,造成了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这种下降并不意味者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和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并不必过度解读。显示央行对目前流动性水平的信心,希望通过对超额准备金率内涵及其变化的诠释释放货币政策信号,避免市场对信息的误读,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近年来,央行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办法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空间、开展SLF操作等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等方面及时应对市场流动性冲击,释放出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政策信号、稳定市场预期,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的决心依旧。



总体而言,M2增速稳定在低位、超额准备金率出现下行并不会对市场造成明显的流动性压力。正如我们之前所测算的,6月超额准备金率较前几月稍有回升,说明在央行6月份的大规模流动性投放影响下,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平稳,央行将继续坚持“不紧不松”、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维持市场资金面的平稳。


三、去杠杆取得进展,监管政策逐步推进


1、逐步加强同业存单监管


在报告第52页指出去杠杆取得进展,全社会杠杆率高位有所趋稳,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也取得阶段性成效。央行对今年以来的去杠杆政策效果进行了定调,应该看到央行对当前去杠杆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流露出进一步严厉的态度。


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报告要求做好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的准备工作,拟于2018年一季度MPA正式对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银行发行的期限1年以内的同业存单进行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该要求预示着从年初同业存单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就普遍猜测的同业存单将被纳入同业负债的新规已大概率临近落地。自2013年推出之初,为培育同业存单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利率市场化作用,在127号文中未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但当时为其营造的宽松发展氛围也为其今天的非理性野蛮生长埋下了伏笔。作为今天整个同业加杠杆、加风险资金链上的重要源头,将其纳入监管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该信息透露着监管思路是先在MPA考核中部分地执行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占比考核,主要针对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期限1年以内的同业存单。通过统计2016年底各上市银行资产规模总计,共16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之后可能会再逐步推广至全行业全口径,以及推广至127号文的考核。


从市场影响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对存单市场的监管有利于长端利率。因为存单量价高企导致去杠杆面临两难境地,即去杠杆导致负债和资产期限同时被压缩,存单成为融资和投资的主要追逐对象,反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资金脱实向虚情况。从托管量数据来看,在去杠杆启动前的2016年6月份,同业存单余额为4.94万亿,债市去杠杆启动后,截至2016年底同业存单余额快速升至6.28万亿,而截至今年7月末进一步升至8.43万亿,较去年6月末的余额增速达70.1%。同业存单的迅猛增长,对债市投资机构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都产生了相应影响,体现在自去年下半年企业债期限结构日益趋于短期化,2016年6月末,企业债余额中3年以下、3-5年、5年以上期限占比分别为28%、37%、35%;而到了今年7月末,企业债余额3年以下、3-5年、5年以上期限占比分别转变为38%、32%、30%,期限结构日益短期化。



把存单纳入MPA后降约束银行过度依靠存单融资的行为,从而回归居民零售市场;另一方面存单发行量的下降也可缓解其对中长期债券的替代,推动非银金融机构,如债基、货基更多投资利率债、信用债,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2、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规模庞大的资产管理业务。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基金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保险资产管理计划。除金融机构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外,非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也极为活跃,例如货币基金借由互联网金融的渠道吸引了大量公众闲闲置资金,余额宝、理财通都在此列。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非常可观,根据人民银行的测算,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总额规模超过60万亿元。


监管方面认为,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五大风险。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而这五大风险都指向了同业链条。同业链条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等因素,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当套利空间不断缩小时,同业链条不断加长,杠杆层层累加,金融系统风险高企。今年7月4日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就曾详细列举了上述五大风险,此次又再度强调,各机构还需谨慎对待,正视银行理财、同业存单套作同业理财、委外和债券的套利模式恐难以为继的现实。


针对五大风险,央行提出了六大对策。首先,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目的是希望减缩短资金链条,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这也是与金融去杠杆工作治理“监管套利、空转套利、管理套利”的目标相吻合的。其次,是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资产管理业务本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受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但如今层层嵌套之下资管业务已经异化,刚性兑付扭曲了资金价格,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了道德风险。其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本次报告提出要强化单独管理,隔离风险;严控期限错配,统一同类产品杠杆率,一定程度上缩小套利空间;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资管子公司,缩短同业链条,降低金融系统风险。其四,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目前资管行业存在的产品嵌套现象较为普遍,嵌套产品结构复杂,穿透性不强,致使底层资产难以辨认,机构风险增加,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加杠杆套利行为,更是让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加大。其五,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此次强化对银行“非标”业务的监督,规范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的转让业务,目的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督促机构加强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其六,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银监会53号文“四不当”专项整治检查,要求银行自查同业业务方面,是否对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实施了穿透管理至基础资产,是否存在多层嵌套难以穿透到基础资产的情况。此次报告,是“四不当”专项整治行动政策落地的开端,提出要加快建设标准统一综合统计体系,体系建成后,将成为实现对底层投资资产和最终投资者穿透识别的强有力保障。


四、通胀长期低迷的原因: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经济复苏持续性存疑


在报告第39页,央行指出:根据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劳动者收入占比达到50%,是2000年以来的新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劳动者收入对GDP的贡献却是下降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劳动者收入对GDP的贡献程度高达56%,但此后却呈现出趋势性下降的态势,2017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仅有53%,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欧洲的劳动者收入常年在47%~50%的范围内波动,目前也正处于47%的低水平。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自2004年以来逐渐由45%上升至2015年的50%。但近来,我国企业利润增速较高,而居民收入增幅长期不振。由于供给侧改革推高原材料价格,今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大约是去年的两倍,但生产方面的火热却未能传导到需求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居民消费不振,2015年一季度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均在8.5%以下,且近三个季度这一数值都未能达到8%。劳动收入占比降低意味着企业经营收入、资本性收入的占比提高,会恶化贫富差距问题,不利消费的持续性增长。从通胀水平来看,在居民收入不振的背景下,通胀可能长期低迷,这也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近期市场对再通胀概念有所炒作,但央行同样做出回应,在报告第52、53页,央行指出从国内看,当前经济稳中向好一定程度上受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外需回暖的推动,企业效益改善仍多集中在煤炭、钢铁、有色等上中游行业,部分短板领域瓶颈尚未打破,总杠杆水平仍然偏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一点与我们之前的判断一致,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上游的过热很难拉动总需求和通胀水平,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政策,那么总需求没有扩张货币政策不会也不应该收紧,其次决定名义利率的核心价格变量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如果全球利率仍处在“1”的时代,那么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仍将持续。



五、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

本次报告中与逆周期因子有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专栏2”中,其分析了逆周期因子引入的原因及作用。该专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层意思:

年初美元走弱,而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小,汇市顺周期性强

2017年1-5月份,美元汇率持续走弱,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6.91%、5.58%、4.46%和3.08%,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墨西哥比索和南非兰特等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也分别升值8.31%、5.29%、11.32%和4.74%。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升值1.07%,不符合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变化,主因是外汇市场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市场主体受非理性预期影响而忽视基本面向好对汇率的支持作用,从而放大了单边市场预期并自我强化,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基本面、对冲顺周期波动和提高透明度

2017年5月26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形成,有以下三点好处。首先,简单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可能导致中间价更多反映与预期方向一致的变化,少反映或不反映与预期方向不一致的基本面变化,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而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校正这种非对称性。其次,汇率波动可能触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导致外汇市场出现顺周期波动。引入逆周期因子可适当过滤汇市的“羊群效应”,将市场供求还原至与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币汇率单方面出现超调。最后,逆周期因子的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因此具有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对此,我们认为:

短期来看,逆周期因子扭转了贬值预期,人民币阶段性升值。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十分强烈,银行结售汇逆差从2015年8月的435.36亿美元飙升至9月的1091.60亿美元,但实际上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人民币并无大幅贬值基础。2017年初,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出口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同时美元汇率持续走弱,但人民币升值幅度很小,贬值预期迟迟未消。而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扭转了贬值预期,前期汇率超调得到修复,人民币实现阶段性升值。2017年6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744元,较上年末升值2.40%,市场汇率收于6.7796元,较上年末升值2.51%。

中期来看,逆周期因子有助于缓解海外紧缩因素对国内债市的冲击。2008年以来,各国为刺激经济,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苗头渐显,包括退出QE、加息、缩表在内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或将逐步推进。7月美联储FOMC议息会议在声明中将此前“委员会目前预计今年开始执行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项目”替换为“相对较早开始执行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项目”,预计若经济发展符合预期,美联储将于9月公布启动缩表。虽然目前美元受特朗普政策不及预期影响而“跌跌不休”,但美元后续仍有走强可能,而新的汇率中间价机制弱化了收盘价对中间价的影响,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超调,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因此央行跟随美联储步伐、采取紧缩手段的必要性不大。


长期来看,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本流入利好国内债市。一方面,“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好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的变化,增强了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弹性,人民币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另一方面,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提升了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有助于稳定汇率预期。随着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向前推进,人民币将迎来战略发展期,或将持续稳步升值,“汇差+利差”的套利机会有望吸引大量增量资金入场,预计将大大减轻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导致资金流向的反转,有助于保持国内流动性充裕。


从计算过程来看,逆周期因子并非逆市场而行,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

根据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由于适当对冲了外汇供求中的非理性因素,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适当加大了参考篮子的权重,有助于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但加大参考篮子的权重不等于盯住篮子,市场供求仍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因素,逆周期因子通常只改变汇率变动的幅度而不改变方向。

逆周期因子很难模拟,但我们可以通过新旧公式对比,来观测央行是否进行了逆周期调节,即逆周期因子=用旧公式预测的中间价-用新公式计算的公布中间价。具体来看,旧公式是第二日中间价=前一日收盘价+维持CFETS不变的隐含中间价-前一日中间价,纳入逆周期因子后的中间价=前一日收盘价+维持CFETS不变的隐含中间价-前一日中间价+逆周期因子,二者差值即为逆周期因子。若差额很小,表明逆周期因子并非中间价变动的主要因素,若差额很大,初步说明逆周期因子调控力度较强。

逆周期因子引入以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但兑美元中间价升值较明显,突破了多个关键点位,主要是美元走弱导致的收盘价变化所致,但逆周期因子也有一定贡献,原因在于伴随美元屡创新低,市场存在较浓厚的美元抄底情绪,美元越跌越买美元,导致人民币“非理性”贬值。针对这种偏离基本面的贬值,逆周期因子偶尔会有较大幅度的升值来进行修正,目的是为了实现美元走弱基础上人民币的合理升值,并非为了“扭转乾坤”,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

六、“债券通”发展有利资本流入利好国内利率债,同时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债券通对于吸收外资、缓解资本外流影响显著,境外投资者的进入会倒逼国内债券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且与国际债市接轨,提高在全球债市的竞争力,利好债市。报告原文提到:“积极稳妥推进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推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截至 6 月末,共506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经济组织、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QFI等类型,总投资规模约 8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债券市场一旦与国际市场接通,债券发行与交易将在更大平台上进行,利率会向均衡发展,倒逼国内资金利率的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外,关于债券市场完善方面,报告提出:“配合财政部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正式启动国债做市支持机制,推动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将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更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7
标签:头条 信号 三大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布三大举措,支撑消费产业强韧增长

2024-11-22 10:42
11251

北京金融监管局披露保险“炒停售”三大套路

2024-09-13 13:04
114423

周四美股纳指跌超400点,跌幅为2.30%,半导体股在周三大幅反弹后,再度大跌

2024-08-02 12:25
42804

三大航扭亏决战下半年

2024-07-15 14:56
98863

实探港险跨境投保 监管声声急 三大风险交织

2024-06-20 14:03
75474

新疆推进实施“信号升格·数联天山”专项行动

2024-06-06 13:04
9401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