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仓库“双卡双待”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突破万票
“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套人员,就可以做好我们所有的相关业务,分类监管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减少。”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影明提到的“分类监管”,就是上海海关近期在上海自贸区内全面推广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
“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套人员,就可以做好我们所有的相关业务,分类监管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减少。”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影明提到的“分类监管”,就是上海海关近期在上海自贸区内全面推广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今年以来,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试点运作票数突破万票,货值近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倍和3.8倍。
新模式下企业利润可增长三成
黄影明告诉记者,原先该公司从国外进口奶粉,一部分进入保税仓库,一部分进入区外仓库,“两条渠道都要运营,都要产生成本。”据了解,由于客户需求和成本管理等因素,涉及进出口的供应链企业往往不可能只采用保税仓储或非保税仓储中的一种。部分货物以保税货物状态储存,安排国内经销;部分货物通过口岸清关送至区外暂存库,直接配送销售渠道。这样的“双机”模式,也让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难进一步压缩。
2014年11月,上海海关正式启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试点。通过对试点企业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实现了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使得上海自贸试验区真正成为国际国内货物中转自由转换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
启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给元初带来了很大改变。2015年起,该公司开始采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企业取消了区外仓库,货物清关后依然可以存储在保税仓库内,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在一个仓库内实现“双卡双待”。
不仅在仓库投入上可以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原来非保税和保税货物仓库的两班管理人员可以合并,原来的两套仓储管理系统也可合并后与海关信息化系统衔接,从而降低人员投入和仓库管理系统维护费用。
通过整合区内外仓库,元初公司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转效能。“企业的利润可实现30%以上的增长。”黄影明说。
倒逼货物贸易监管制度改革
“以重大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倒逼货物贸易监管制度改革,国际贸易货物状态分类管理是核心之一。”上海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沈玉良如是表示。他说,下一步,要研究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的实施主体从物流企业延伸到贸易企业和加工企业,对形成混合状态的货物实施分类监管。
据悉,两年来上海海关不断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截至目前,改革试点运作票数已突破万票。
在此基础上,上海海关积极探索,在稳步拓展物流配送模式试点范围和商品类型的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对不同状态货物的一体化运作统筹,开展内外贸业务。同时,完善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专用模块,指导企业加快系统建设,并联合自贸区管委会建设“保税区域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便利中小微企业参与试点。
截至目前,上海海关已完成5批次企业联合验收,“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试点企业增加至35家。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启动以来,累计完成国内货物进出区1.2万票、货值近30亿元。其中今年以来运作1万余票、货值近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倍和3.8倍。
来源:上海自贸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