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以绿色金融为抓手在去产能过程中实现产能绿化

殷红 | 2016-06-22 14:49 735

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和债券市场中最大的资金供给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既是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自身转型发展、保障资产安全的内在需要。

文/殷红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5期


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和债券市场中最大的资金供给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既是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自身转型发展、保障资产安全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框架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有效引导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领域信贷规模稳步增长。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银行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积极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对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保障金融资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产能对商业银行说来既是挑战也机遇


产能过剩已成为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困扰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根据方正证券报告估计,截至2015年,我国三大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煤炭、钢铁和水泥的预计总产能分别为57亿吨、12亿吨和34亿吨,产能过剩比例(中间值)分别为30.7%、29.2%和29.4%。产能过剩的状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多次明确提出了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而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首要任务就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发挥金融作用,稳步推进去产能至关重要。近日,一行三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银发〔2016〕118号)。该意见旨在发挥金融引导作用,支持钢铁、煤炭两行业去产能。意见原则是分类实施政策,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有效保全银行资产,核心是“支持优质企业、稳住困难企业、退出僵尸企业”。具体讲,一是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等骨干企业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二是对符合政策且有一定清偿能力的钢铁、煤炭企业,需通过实施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债务重组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四是通过破产清算、不良贷款核销和转让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五是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企业通报制度和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和“恶意脱保”的钢铁煤炭企业形成强有力约束。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也联合制定了相关措施,总体思路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尽可能多地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因此,发挥金融的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去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至关重要。


过剩行业负债率高,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压力。据统计,钢铁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70%,位列所有产能过剩行业之首。截至去年第三季度,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仅有7家资产负债率指标优于行业均值,有14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60%-80%之间;煤炭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也已经达到67.7%,处于16年来最高水平,2015年山西五大省属煤炭集团负债率高达81.79%;此外,玻璃、有色、水泥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在快速增长。


过剩行业负债中银行债权占比最大。目前,包括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在内的四大产能过剩行业存量有息负债高达5.4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元、债券1.6万亿元、信托等非标约1万亿元,债券绝大部分由银行持有,非标信托中也有相当部分由银行发起。从行业来看,煤炭行业贷款余额约为1.2万亿元,钢铁行业贷款余额约1万亿元,合计贷款余额预计2.2万元亿左右,占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比重在80%以上。


严重亏损和负债杠杆高企使得过剩行业的企业偿还能力下降,债务违约风险不断加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下滑。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国家加快落后产能及“僵尸企业”退出,将形成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压力。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过剩行业面临行业重整,如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污染大户等,都将对银行在这些行业的贷款质量产生影响,银行业的债务安全需要高度关注。上市银行近日公布的年报显示,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涉及采矿行业的不良率分别达到6.73%、6.17%和4%。


兼并重组前景可期,产业升级提供市场机遇。去产能对银行业而言,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去产能过程中,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债权类融资以及股权类融资业务,帮助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实施产业整合,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提升行业集中度和优化产业布局,也可提供相关的顾问服务,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信息支持。


去产能过程中的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为银行也创造了市场空间。汽车、造船、化工、轻纺等产能过剩行业需要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全过程。商业银行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品质提升,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等。此外,随着产能过剩行业节能减排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日趋严格,不少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开展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型高端产品,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升级转型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市场机遇。


绿色金融支持去产能的同时助推产业升级和绿化


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和债券市场中最大的资金供给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既是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自身转型发展、保障资产安全的内在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制定行业政策、实行行业限额管理、严格授信审批等手段,大力压降银行业在“两高一剩”行业的资产配置,推动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标准,把好准入关。商业银行通过制定相关行业绿色信贷政策,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扩张。主要措施有三:


一是优化信贷投向。如对产能过剩行业谨慎进入,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技改升级、节能减排及兼并重组等业务的同时,严格控制低端落后产能融资风险。


二是严格准入标准。根据行业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核心技术指标,作为客户选择和准入的重要依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导向,特别是手续不合规、主体工艺为落后产能、环保不达标的客户和项目,一律不提供投融资支持。


三是创新信贷管理工具。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分支机构把控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对产能过剩相关行业融资设定更高的经济资本占用权重,对具体债项设置更高的RAROC阈值。


实施产能过剩行业限额管理,促进结构调整。限额管理既能控制融资总量、遏制过剩产能盲目扩张,又能促进融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对重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行业限额管理,明确产能过剩行业年度新增融资限额(可为负值,即压降类限额)的管理目标。限额管理的范围覆盖全口径融资品种,不仅包括贷款业务,还包括银票、保函、信用证等表外业务,以及涉及融资客户的理财投资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通过系统刚性控制手段,将从产能低端客户退出的融资额度配置到行业龙头、环保及先进产能项目上,推进银行内部客户结构优化。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过剩行业普遍存在污染物排放高、能源资源消耗大的特征,也是环保违法违规情况出现较多的行业。商业银行高度重视过剩行业融资管理和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过剩产能“消化、整合、转移、淘汰”,积极支持优质客户在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低端落后产能逐步向高端、先进、绿色产能转变。


实施环境风险监测,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商业银行根据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动态和风险状况,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对环境风险较高的客户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前瞻性地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建立总、分行联动的分级监测体系,对于重大环保违法事件和涉及企业,总行及时下发风险提示通知书,督导分行做好环保风险防控工作。


二是分行积极组织辖内分支机构核实贷款的环境风险状况,落实对应的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化解和控制环境风险。


三是分行对辖内的环保违法企业整改情况、贷款风险状况及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控。


四是建立环保风险监测日常登记制度,各分行对辖内发生的重大环保风险事件要及时向上级行报告。通过环境风险监测,督导企业不断改善环境表现。


研发环境风险量化工具,建立对客户环境表现的评价机制。为了准确评价客户(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个别商业银行还进行了环境风险量化工具的探索性研究。例如工商银行正在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中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的空白,而且对全球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及环境风险量化具有引领性。此外,工商银行还在积极开展绿色指数和绿色评级体系的构建工作。绿色评级和绿色指数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更能够引导企业客户关注和提升自身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而助力我国过剩产能化解和经济转型。


发展绿色金融加强去产能和产能绿化支持力度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过剩产业绿色转型。首先要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之一,相应地明确战略目标、价值观和文化,并建立包括绿色融资政策、制度、流程、监测管理及环境风险量化工具在内的绿色营运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客户和业务机构绿化的过程中,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其次,应加强境外业务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目前,商业银行境内绿色金融框架基本成型,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有效引导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领域信贷规模稳步增长,限制或减少“两高一剩”等环境高风险行业信贷投放。同时,银行对境外市场还研究、了解不够,因环境社会因素引起风险日益不容忽视,需在借鉴国际绿色金融惯例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各国国情,逐步研究形成商业银行境外绿色融资政策制度,依托“一带一路”等战略,指导境外业务有效防控环境与社会风险,助力我国同沿线各国进行产能合作的同时,促进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升影响力。再次,完善重点领域绿色信贷政策。产能过剩行业通常也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在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出台的政策动态,深入分析研究不同行业的环境影响特征,梳理出客户经理可识别、易把握环境风险特征,在把握实质风险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差别化信贷政策和管理要求,置入融资流程中,有效防范重点过剩和污染行业环境风险。


在信贷流程中全面融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相关内容。为了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调查与识别,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需在信贷调查、评估、审查、审批流程中,补充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审核和审批的相关内容和尽职要求,使信贷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均要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素纳入考量,从而将行业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同时,研究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客户绿色评级和绿色指数工具,有效测量客户、项目、债项面临的环境风险程度,据此,将环境风险因素评价结果纳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使得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配置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对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可能引起银行债权风险加大,因此要在积极退出落后产能的同时,选择那些尽管目前尚未列入淘汰名单但已经落后或不具竞争力的产能和技术的客户或项目提前退出,促使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对已经形成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债权,要采取各种措施,如债务重组、期限调整、打包出让、现金清收等措施积极化解;积极研究试点不良贷款证券化等。


打造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对符合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产业或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项目,除项目贷款外,可积极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节能环保设备买方信贷或上述金融产品组合等融资服务。同时利用供应链特点,积极研究绿色供应链产品,拓展订单融资、保理等供应链融资融资业务。特别是对钢铁、水泥、造船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信息、资金上的优势,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资产服务”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方式,帮助企业形成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规模,淘汰落后产能。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5期。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2024中国司库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数智化司库为抓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

2024-09-07 22:28
277613

赵锡军:以经贸合作为抓手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走深走实

2024-05-27 15:23
181873

布洛芬产能受关注 亨迪药业等多家企业回应:生产经营正常

2022-12-08 12:45
22598

美的集团:欧洲新基地落子意大利,热泵年产能30万台

2022-10-17 13:56
37603

平煤股份:拟向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购买产能置换指标

2022-10-03 22:04
13880

中国新冠病毒疫苗年产能超70亿剂、产量超55亿剂

2022-09-16 15:41
2161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