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佚名 |2014-10-16 17:222131
近年来,随着监管层证监会主导的交易所清理整顿的深入,被曝光的交易所“非合规”行为屡见不鲜,于是乎各大交易所纷纷走向转型之路,期望通过此类方式带领现货市场走向“成功之路”。
近年来,随着监管层证监会主导的交易所清理整顿的深入,被曝光的交易所“非合规”行为屡见不鲜,于是乎各大交易所纷纷走向转型之路,期望通过此类方式带领现货市场走向“成功之路”。但国内大宗商品交易所是否真能通过转型的方式走向合规发展之路,仍然还是一个谜。
回首过去,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相对较晚,商品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各层次商品、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够协调,传统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存在的比重较大,而商品期货市场却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国对商品大宗市场制度加以创新、并大胆引进的结果,并不是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然演化的产物。
如此,也就造成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发展矛盾,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客观、系统而科学的解决。这其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现货交易模式,与商品期货交易模式的高度同质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成为我国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屡犯政策禁忌,并至今仍在不断地被政策、法规“清理整顿”的主要诱因之一。
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原本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时至今日,笔者为您总结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发展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交易模式、风险控制、结算方式等方面,均效仿了期货的相关机制,但却缺乏类似《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应的管理办法来规范,准入门槛甚至低于传统市场,风险承担与其经营规模明显不匹配。
此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政出多门。因此,多数情况下交易所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权,随意性较大,没有能对市场行为实施有效监管的第三方。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机制缺失。
2、对现货市场的认识存在误区
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应该以服务大宗商品现货生产及贸易流通为经营目的,然而,由于其采用的交易机制与期货交易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使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被很多人称为“准期货”、“类期货”,再加之很多市场管理者、经营者,还在经营过程中“有意误导”。这些误区、误导,导致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市场的经营者,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均未重视电子交易市场联系现货、服务现货的特点,投资者甚至无法了解到期货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的区别,而市场经营者则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一误解以获取大量盈利。
3、部分伪“非营利”模式导致市场存在利益纠葛。
现货交易所虽然是非营利性机构,但还是有部分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了追求赢利,放松了对市场会员的监督管理,降低了对交易者的硬性约束,鼓励投机,造成了市场高成交、低交割,以及欺诈行为等问题的层出不穷。
对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些建议
虽然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在发展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其发展的必要性,也是不容否认的。故笔者罗列了一些对交易市场将来发展的建议,供广大读者参考。
1、编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推进市场向规模优质化发展。
由有关商务部门负责编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发展规划,统筹各类交易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明确交易场所的品种结构,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规划建设和培育。对现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提升整合,优化股东结构,完善交易系统,打造上规模、高标准交易平台,做大市场交易量;对拟新申请设立市场的企业,引导其通过收购、兼并、入股等形式盘活现有空壳市场,控制市场数量、提高市场质量、扩大市场规模,使全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质控量。
2、制定现货交易所监管办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现货交易所监管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市场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规范市场的交易对象、方式和行为。建立完善市场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借鉴期货市场管理模式,对市场的交易运行实施全程监督。建立市场风险防控基金制度,督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规范经营的同时,按市场交易额固定比例提取风险防控基金,存入固定账户,用于防控市场风险。
3、建立长期有效的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目前市场中部分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导致了行业人才形成缺口。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利于贵金属行业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内部分交易所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2013年,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就率先举行了首期从业资格认证培训。之后津贵所、渤商所也开展了从业资格认证。
此类认证能使广大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便于会员单位对市场拓展人员的管理,同时对行业整体的氛围得到了很好的引导,使行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行业的繁荣。
回首过去,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相对较晚,商品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各层次商品、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够协调,传统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存在的比重较大,而商品期货市场却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国对商品大宗市场制度加以创新、并大胆引进的结果,并不是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然演化的产物。
如此,也就造成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发展矛盾,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客观、系统而科学的解决。这其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现货交易模式,与商品期货交易模式的高度同质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成为我国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屡犯政策禁忌,并至今仍在不断地被政策、法规“清理整顿”的主要诱因之一。
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原本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时至今日,笔者为您总结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发展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交易模式、风险控制、结算方式等方面,均效仿了期货的相关机制,但却缺乏类似《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应的管理办法来规范,准入门槛甚至低于传统市场,风险承担与其经营规模明显不匹配。
此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政出多门。因此,多数情况下交易所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权,随意性较大,没有能对市场行为实施有效监管的第三方。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机制缺失。
2、对现货市场的认识存在误区
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应该以服务大宗商品现货生产及贸易流通为经营目的,然而,由于其采用的交易机制与期货交易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使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被很多人称为“准期货”、“类期货”,再加之很多市场管理者、经营者,还在经营过程中“有意误导”。这些误区、误导,导致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市场的经营者,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均未重视电子交易市场联系现货、服务现货的特点,投资者甚至无法了解到期货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的区别,而市场经营者则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一误解以获取大量盈利。
3、部分伪“非营利”模式导致市场存在利益纠葛。
现货交易所虽然是非营利性机构,但还是有部分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了追求赢利,放松了对市场会员的监督管理,降低了对交易者的硬性约束,鼓励投机,造成了市场高成交、低交割,以及欺诈行为等问题的层出不穷。
对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些建议
虽然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在发展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其发展的必要性,也是不容否认的。故笔者罗列了一些对交易市场将来发展的建议,供广大读者参考。
1、编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推进市场向规模优质化发展。
由有关商务部门负责编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发展规划,统筹各类交易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明确交易场所的品种结构,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规划建设和培育。对现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提升整合,优化股东结构,完善交易系统,打造上规模、高标准交易平台,做大市场交易量;对拟新申请设立市场的企业,引导其通过收购、兼并、入股等形式盘活现有空壳市场,控制市场数量、提高市场质量、扩大市场规模,使全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质控量。
2、制定现货交易所监管办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现货交易所监管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市场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规范市场的交易对象、方式和行为。建立完善市场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借鉴期货市场管理模式,对市场的交易运行实施全程监督。建立市场风险防控基金制度,督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规范经营的同时,按市场交易额固定比例提取风险防控基金,存入固定账户,用于防控市场风险。
3、建立长期有效的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目前市场中部分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导致了行业人才形成缺口。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利于贵金属行业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内部分交易所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2013年,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就率先举行了首期从业资格认证培训。之后津贵所、渤商所也开展了从业资格认证。
此类认证能使广大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便于会员单位对市场拓展人员的管理,同时对行业整体的氛围得到了很好的引导,使行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行业的繁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