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阁: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堵与疏

李剑阁 | 2013-10-29 10:52 672

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无法扩展,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分化。

  李剑阁

  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无法扩展,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

  目前在金融领域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的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腐败的土壤和温床。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步伐过快,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及时亮剑是非常必要的。

  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分化。

  金融机构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悲观言论容易摧毁思想理性

  现代经济危机,常常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每当金融危机发生,金融制度就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金融行业也常常作为被怪罪和批评的对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如此,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时也如此。

  每当发生金融危机,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就成为关注焦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学界也曾掀起过批判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但是,当讨论热潮还未消退,亚洲各国的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很快就复苏了,速度远超人们预期。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随后欧洲又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海啸一般的冲击,人们对现代经济的信心一度崩溃。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有人认为美国经济从此会一蹶不振。现在证明,这些想法都过于悲观。

  危机中的悲观言论容易摧毁人们的思想理性,从而主导社会舆论,甚至点燃大众对于金融行业的激愤情绪。危机过后,我们方能冷静思考。

  人们都应承认,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伴相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金融并不是危机的唯一根源。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是大家都不喜欢但谁也躲不过去的一个学习过程,是社会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所必须付出的学费。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学费少付一些,但人类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而逐步成熟起来,也是不能想象的。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反过来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究其原因,人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也无法扩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无法深入,进而规模效应也就无法提高,比较优势也没办法发挥,成本也无法持续下降,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

  例如,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提供流动性极强的退出通道,风投资本就不会进入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大量的风险资本对高科技行业源泉般的浇灌,无法想象科技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所以,应该承认,金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传统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价值,人们认识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现代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创造价值的作用,人们认识起来就不是那么直观了。

  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的价值在哪里?在于其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从全球范围看,实物交割量一般不超过总交易量的5%,但这并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无意义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金融资本参与其中,在一个高度放大的交易中提供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那么5%的实物交易和流通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承受较大风险。

  当然,金融资产与心理预期和信息流通速度也密切相关,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金融泡沫,经常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这方面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预防。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金融监管遭遇机制能力挑战

  最近10年,包括银、证、信、保等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的4.3万亿,增长到了2012年底的153万亿,金融业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为了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一届政府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决心来推动金融改革。

  最近,金融改革已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7月,央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利率市场化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改革和创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第一,放松管制。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减少前置性审批,把市场的权利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目前在金融领域,除了利率和汇率这两大资金价格要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股票市场、债券发行、机构设立、业务许可、金融产品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的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腐败的土壤和温床。

  第二,加强监管,严惩违规。监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证。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现有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但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已经互相渗透,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金融混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三,业务转型,机构整合。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但也有机构由弱变强,市场地位一路上升;同时也有机构由强变弱,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因此,业务转型的成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兴衰存亡。

  第四,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金融进入了新时代,人类都将生活在网络化的环境中。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金融机构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将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颠覆传统金融的理念和模式,也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侵占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金融创新须严防制度套利

  金融改革应该以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轴。最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四项使命,分别是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业开放、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改革要在自贸区内优先试点,彰显了本届政府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决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的实验对全国将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

  目前,金融创新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突破现有制度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二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三是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的创新。

  这三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机构的趋利性动机,在市场上自发诞生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令人担心的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步伐过快,已经超出了现实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又助长金融机构不正当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创新的急剧膨胀,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

  金融各行业的资金已经相互打通,风险高度关联,容易导致风险在各个金融产品的接口处迅速集聚,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在加强监管方面亮剑,这对金融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前段时间,证监会负责人有一篇文章,提出要坚决查出欺诈发行、违法披露、老鼠仓等违法行为。同时证监会也严格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机构和个人,对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保证。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是依靠牌照管理和价格保护的垄断收益,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但在金融同业合作和竞争当中,业务牌照壁垒将会逐步地弱化,而规模和渠道、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和培养自身在专业领域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优势参与金融价值链的同业合作,在合理定价和分摊风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

  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作者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本文根据李剑阁2013年10月27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演讲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原消费金融: 推进普惠金融 金融产品+知识“双下乡”

2021-11-01 10:29
22626

上海虹口: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特色优势 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09-15 12:01
82384

中兴通讯亮相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全面展示金融科技实力

2023-05-10 15:44
47328

联易融亮相第十六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2023-01-27 21:01
26563

广东省金融局:建议各金融机构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2023-01-05 14:37
119681

广州南沙成功召开国际金融论坛2022年全球年会

2022-12-09 15:27
2504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