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欧洲并购现状:谨慎低调 盈利不易
对许多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来说,在欧洲投资,依然需要小心谨慎,也保持十足的低调。
对许多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来说,在欧洲投资,依然需要小心谨慎,也保持十足的低调。
著名的通讯企业中兴通讯,其相关人士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回避相关的态度。“我们在欧洲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几年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购业务。主要的原因和集团整个战略方向和战略选择有关,中兴通讯更愿意自己做积累而不是收购。有些公司,如思科之类,就比较喜欢做收购。”该人士解释。
中资巨头异常谨慎
“目前,中国贸易顺差大,有着大量的盈余,‘走出去’有利于平衡我们整个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途径。现在欧洲经济不好,需求不旺盛,但不是每一个行业、企业、国家都不好。有一些相对比较差的国家和企业,可能本身经济实力就比较差,去盲目购买他们的资产会有一定的风险。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当前的一些变化和机遇到欧洲投资,但要非常小心谨慎,要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丁纯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认为,“抄底取决于是想做什么,目标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是要占领市场,要资源,还是要技术?不同目的,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不能一概而论。”
“不约而同”的是,另一家国际通讯业巨头华为公司,也采取同样的态度。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表示会绝对的谨慎。“欧洲的事情始终比较复杂,收购什么的事情,华为没有什么涉及,也不愿意多评论。”对方这样说。
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通讯,在欧洲都有一定的业务,华为甚至还因为对伦敦奥运会的参与而成为媒体的话题,但是他们对于所谓抄底话题的“谨慎和回避”也说明了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界并无意摆出一副大肆撒钱和进军欧洲的态势。
“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在欧洲之前都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功课,他们要让自己熟悉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了解当地政策。而且到目前为止,中欧双方还没有缔结双边投资协定,中国只是和一些欧盟成员国有协定,但是这没有统和起来。”比利时欧洲学院的门镜教授向时代周报表示。
从全局来说,无论是政府行为的海外投资,还是公司的海外并购,这几年整体上并不是特别顺利,比如中远对希腊港口的收购引来抗议,又如黄怒波的冰岛买地风波。
“就像之前所说的,如果中国的投资者拥有足够流动资金,我们表示欢迎,也相信你在当地做生意会顺利。另外,无论你投资什么地产,我们的国会和法律会依法保护你在当地的资产,即便你是外国人。”希腊驻广州总领事康斯坦丁·卡其武斯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谈到。
“毫无疑问,最大的困难来自文化和法律系统方面的障碍,中国公民和公司过去所熟悉的营商环境可能和欧洲完全不同。这些投资者还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在欧洲,国与国之间也相差巨大,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之内也存在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东亚研究中心兼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葛思通博士(GastonFornes)告诉时代周报。
而且这种收购中,往往中国自身的一些“国情”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1年11月,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与中国天津鑫茂集团竞购荷兰电缆制造商特雷卡公司的控股权。最初,普睿司曼在报价上的优势不及天津鑫茂,但特雷卡认为,天津鑫茂至少需要从中国相关部门获得七种不同的监管批文,因而担心这一缓慢的审批过程会节外生枝。2011年1月6日,天津鑫茂放弃竞争,因为它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展开竞购。
海外投资盈利不易
在6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周中枢表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为1.77万亿美元,但是2004至2010年这7年中国海外资产净收益有5年为负。
“截止到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周中枢表示。他认为,海外投资蕴含较大风险,走出去购买资产必须更加谨慎,慎重决策。
“要选择正确的投资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应该是追求高额利润(提高效率)、获取自然资源或扩大东道国市场份额。一般而言,上述三个目标难以同时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坦言。
而且周中枢还认为仅仅靠买来的技术,很难大幅度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一些外国媒体也认为,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是其管理方式历来偏于保守,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国债、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等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抵押贷款证券(数量日趋减少)、德国国债以及其他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务,不会很大规模地流向国外做收购。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香港一位前政府官员透露中央政府“认为投资于美国国债或欧洲政府债券、为西方赤字提供资金是不明智的,目前的做法才更理智”。
这句话里的“目前的做法”指的是,中国决心利用投资和贸易,获取自己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使中国经济增长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海外留下越来越多的足迹。例如,中投公司的许多举动都涉及成立基金,帮助中国企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公司进行投资或收购,从而获得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有些观察人士认为,投资决策应由各国有企业自己进行,因为它们更贴近市场和现实世界。但那会削弱政府的权力,而政府显然仍想控制资金流出的数量和去处。
“在做类似投资的时候,不能光考虑价格问题,还要看国家战略,以及投资效用在哪里。就好像购买房产一样,如果能即时出租获得收益才应该购买,如果只是闲置在那里有什么用呢?还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习俗、管理风格、市场特色及文化。做到合理合法地经营。”姚树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