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制的时期。在19世纪之前,许多西方国家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其后,由于白银产量大幅增加,金银相对价值不稳定,使得货币制度陷入混乱,许多国家改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制的时期。在19世纪之前,许多西方国家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其后,由于白银产量大幅增加,金银相对价值不稳定,使得货币制度陷入混乱,许多国家改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例如英国于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规定以金币为本位币,一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今10.5便士,拉丁货币联盟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至1878年时已禁止银币铸造,采用所谓”跛行金本位制”。德国于1871年获得战争赔款后,发行金马克作为本位货币,实行金本位制。美国于1873年也以法令禁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实际上开始采用金本位制,只是由于国内对此长期争论,直到1900年才正式通过金本位法案。俄国和日本也于1897年相继改采金本位制。至19世纪后期,金本位制已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具有了国际性质。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的国际化并非国际协议的结果,而是由交易制度、交易习惯和国内法缓慢发展而形成的结果。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加之英国率先于1819年和1844年通过一系列法规规范黄金的进出口和中央银行的业务,较早地实现了黄金的国际流通、英镑的国际化和英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由此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均应以黄金作为基础,具有法定的含金量(如金币或受黄金准备数量限制的纸币),不同国家的货币依其含金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一同的货币符号 (如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地以法定价格兑换为黄金,因而黄金和代表一定黄金的货币符号可以混合流通并起到国际支付手段的作用;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地转移,由此发挥黄金国际储备和保障外汇行市稳定的职能。由此可见,国际金本位制发挥作用不仅须有主要贸易国家的通货均以黄金为基础的条件,而且须有主要贸易国家实行黄金自由铸币、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输入的条件。这正是国际金本位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所要求各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Rules of Game),国际金本位制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它有利于各国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了各国商品流通和信用的发展;它保障了汇率的稳定,以法定平价(依含金量计算的汇兑比价)作为汇率变动的基本依据,由此保障了对外贸易与对外信贷的安全,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通过黄金的国际流动起到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比较公平地解决了各贸易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它有利于各贸易国家协调其经济政策。总之,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由于各国通货均以黄金为基础,黄金充分发挥了世界货币的作用,这就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维持了外汇行市的稳定,保障了对外贸易与对外信贷的安全,从而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金本位制并不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设想的那么完满,它实际上具有严重的缺陷。首先,国际金本位制要求各国所遵守的基本规则并没有国际保障和国际监督,其可实现性仅取决于各国的承认;其次,国际金本位制有效发挥调节作用以没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为条件,它不能适应大量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再次,金本位制在1897年至1914年期间的有效运行实际上与当时黄金的产量增加和充分供应有着内在的联系。当这些条件不复存在时,金本位制就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