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起跑: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包括东营在内,整个黄三角正在谋求迅速崛起之道。
“东营的土地最适合‘长’工厂。”在8月22日于上海举行的黄河三角洲开发论坛上,山东省东营市副市长、东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昆表示,东营正全力打造制造业产业基地,期待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福布斯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城市排行榜中,东营位列第19位;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在山东省均居首位。
包括东营在内,整个黄三角正在谋求迅速崛起之道。
“长江三角洲与黄河三角洲在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江三角洲起步比较早,经济较发达,产业基础雄厚;黄河三角洲是新开放开发的区域,土地等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李金昆说。
东营也是一座资源型城市,有石油城市之称,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就位于此。
然而,“一旦这个城市资源枯竭,可能会有数十万油田职工和家属的生活将面临新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经济学院副院长王乃静教授曾不无忧虑地提醒,“他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及时转型。”
东营把希望寄托在了经济开发区。1992年,东营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自2006年山东省确立黄河三角洲发展战略以来,东营一直被列为黄三角的龙头城市,并致力于打造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逐步从传统资源型的城市过渡为现代产业型城市。
东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书记、高新区主任李本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将石油装备、盐化工、整车制造、以光电和风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确定为园区的目标产业,并形成了规模优势。
事实上,东营的产业转型很大程度上与其自有资源密不可分。
随着东营石油产业的发展,相关的设备制造业也随之壮大,并吸引了大批资本的聚集。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就位于东营市,2007年,东营开发区引进了高原公司1000万元的冷轧管生产项目。据悉,高原公司目前正积极准备到境外上市。
而东营在盐化工项目上的开发也是有其资源优势。东营有丰富的原盐资源,以氯碱为主导的盐化工行业发展较快。据东营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9月,东营共有氯碱企业5家,总产能为48.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位居全国之首。
目前,东营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个区中园”。一是2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材料园,重点布局高端新材料项目;二是8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规划为科技公园,重点布局软件业、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项目;三是10平方公里的油田工业园,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项目;四是4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布局高端服务业项目。
“中国制造业重心北移是毫无疑问的,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承接制造业北移的重点地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北移”的路径是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地区。“西进”也成为产业转移的一个方向,2004年之前这一趋势并不十分明显,2005年以来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