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倾斜政策:深圳创新型城市路线图
本报记者获悉,近两个月来,由深圳市政府牵头组织的“全市工业贸易百人服务小组”在本市200多家企业现场办公,详细调研企业面临的难题。
此次调研共收集到100个问题。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是企业的共性问题;而规划用地不足成为深圳特有的个性问题,占所有问题的一半。
显然,调研结果不甚乐观。深圳市长许宗衡在调研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是深圳建市28年来最为关键和微妙的时刻,“这次工业贸易调研服务活动是在异常严峻形势下开展的”。
作为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此刻肩负的使命显得颇不寻常——正如28年前,深圳作为改革的窗口一样,28年后的今天,深圳实现整体转型的道路,也同样具有辐射全国的“实验”意义。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深圳只是较国内其它城市更早地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许宗衡说,如何借国家有意再度政策倾斜之机,推动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整合各方资源出台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是深圳市政府近期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征求意见稿透露,为化解目前的困局,深圳市正在酝酿若干财政、税收、金融创新措施。待意见成熟之后,将纳入年底出台的《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深圳是在今年6月下旬收到国家发改委的一纸批文,成为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此前深圳与上海、苏州等地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角逐。
三大因素困扰外企
深圳市政府统计数字显示,深圳正面临拐点。
这个过去28年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6%、2007年中国首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新兴城市,最近几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正快速下降:今年一季度,固定投资增速骤降至-30.9%。与此同时,深圳市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陡降,回落至近20年的低位,外贸出口总额陡降了20个百分点,深圳市年销售额大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同比减少了300至400家——深圳靠出口和外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导致拐点突现的因素来自宏观经济形势变差,以及深圳营商环境压力骤增两大方面。
深圳市政府近期《工业贸易百人服务小组调研服务情况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0家深圳企业在回答“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因素”选项中,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成为企业首选前三项重要因素,被选择的频数百分比分别达到85%、73%和67%。此外,目前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困难还包括: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融资难、土地和房产价格,等等。
在外部困扰因素上,相当多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正在遭受国际市场订单下降的冲击。以富士康旗下企业富泰宏、富葵两家公司为例,今年1-4月,仅受摩托罗拉一家公司手机业务萎缩影响,其同期工业产值即下降超过40%。另外,有相当多企业表示,在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下,企业普遍出现产量上升、利润下降的“增产不增收”情况。
内部困扰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上。
一是今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被认为骤然加大了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人力成本普遍不同程度增加的同时,深圳劳资关系有趋紧的迹象——深圳宝安区今年一季度劳动信访总量同比上升119%;发生重大劳资纠纷同比上升81.7%;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上升358%,涉案标的同比增长578%。
二是货币政策影响。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已经日常化,深圳“三星视界”公司在接受政府调研中表示,人民币每升值0.1元,该公司每年汇兑损失超过1000万元,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会带来连锁反应,一些跨国公司表示原材料采购部分转移到国外。
三是出口退税等外贸政策调整的冲击。深圳理光(深圳)有限公司在调研中表示,该公司打印机、复印机的出口退税率由17%下调到13%,2007年由于不予抵扣的增值税增加导致利润损失达到3088万元。
四是两税合并对特区内外企业皆形成了冲击。特区内企业在五年过渡期满后即要按25%税率缴所得税,过去普遍享受税收优惠的深圳企业要重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才能继续享受15%的优惠税率。深圳市政府调研认为,“深圳现存高新技术企业约50%无法达到新标准,企业普遍感到担忧”。
营商环境遇挑战
在上述巨大压力下,深圳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民营高技术企业正在加速分化。但与外界预期不同的是,民营企业普遍比外企表现良好。
民营企业崛起与外资企业式微,恰成鲜明对比。上半年,深圳调研发现,民营企业普遍比外资企业表现良好,外资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增长乏力,而被调研的民营领军骨干企业态势较好,今年1-4月产值增速多数在20%以上。
除了华为、中兴两家大型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及海外扩张外,深圳还有北科生物、天源迪科、雷杜、安凯微电子等一批中小民营企业正在快速崛起。
“这些企业以自身技术、品牌,勇敢抗击外部冲击,不少企业保持每年高达50%的成长速度。”权威人士引述许宗衡的话说,这些企业在此轮危机中产销率依旧达到98.99%,这说明企业的生产都是有效生产,企业订单充足,工业增速回升是完全可能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扩大民营优势企业的作用,进而优化深圳经济结构,完成深圳经济结构的转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深圳市固有营商环境遭遇的巨大挑战。
据深圳市政府人士透露,针对企业困惑急剧增加的局面,今年5月至6月中旬,深圳市政府组织各级官员组成“百人服务小组”开始逐个造访企业进行现场调研、现场办公。此次活动收集了企业的100个问题,可分成五大类:企业用地严重短缺;电子供应及保障短缺;市政配套及治安;政府服务功能待加强;人才吸引力下降等。
在此五大类问题中,尤以规划用地不足构成深圳成功转型的最大困惑,约占所有问题的一半。仅近期深圳市上市备案登记的200多家拟改制上市企业中,就有70%的企业存在上市募投项目用地在深圳难以解决;另外深圳高企的房价,日渐消减的政策“特区”吸引力,也削弱了深圳企业招募人才的吸引力。深圳调研报告显示,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众多企业的研发环节已开始转移出深圳。
扶持措施
早已被深圳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上世纪90年代由“政策红利”带动的区域创新优势已成历史。“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政策效应衰减,基础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加剧”,许宗衡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说,如何制订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是推动深圳下一步转型成功的关键。
本报获得的一份深圳市《关于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显示,深圳市正在酝酿若干财政、税收、金融创新措施。
首先是鼓励企业优化出口结构。对市加工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含来料加工),以上年海关统计实绩为基数,当年超基数部分每一美元奖励0.03元人民币;对经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出口,超上年基数部分每一美元奖励9.06元人民币;对经认定自主创新产品、软件出口服务外包出口,超上年基数每一美元奖励0.1元人民币。
其次,鼓励企业利润再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符合深圳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项目,其再投资额度占计税利润50%以上的,由市财政返还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25%,全部计税利润再投资的,返还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
对骨干企业给予财政返还。对上年度认定或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工业百强企业和中国名牌企业,其工业增加值当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由财政按已缴纳的所得税给予适当返还,每家企业最高返还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而针对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企业,深圳将实现“扩大内销资金扶持专项”,对从事允许类产品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年度保税料件内销销售额以一亿元为起点,每增加一千万元奖励10万元,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
在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深圳市正在推进企业互保金工作。即由深圳贸工局与深圳总商会推荐100余家企业进入“企业池”,“企业池”合作银行已发展到建行、国开行、浦发等8家银行,预计今年8月底首批放款额度将达到150亿元;此外深圳市还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工作,由政府出资建立集合发债增信与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同时由市政府安排集合发债补贴,以降低集合发债成本,调动集合发债积极性。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将优质企业的总部及高端环节留在深圳的目标,深圳市正在规划在前后海片区、光明高新区等地建设“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将廉价出租给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使用。
“很多政策的条例都还在征求意见阶段”,深圳市政府人士说,7月31日,“深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与政策咨询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主持了会议,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咨询论证会分为"专家咨询论证会"和"部委咨询论证会"。会议讨论了深圳市正在制定并即将推出的《关于加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