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继续回落 宏观调控偏重结构调整
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3%。
6.3%是个令人欣喜的数字。因为,这一数字是继5月份CPI回落至7.7%后,连续第三个月回落。今年以来,我国CPI一直处于高位,远高于年初设定的4.8%目标值,令人十分忧心。显然,欣喜不仅仅是源自6.3%这个单纯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源自其持续回落的态势。
“CPI连续3个月回落,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不完全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需要增加商品的供给;另外,还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目前,国际油价开始明显回落,油价回落降低了通胀预期,就会使实际通胀水平下降。”对于CPI缘何持续回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同时,夏业良认为,最近这一阶段国家反通胀的政策是十分坚决的。
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继而又调整为当前的“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去年以来我国政府因势利导,不断调整着宏观调控目标,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
此外,今年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在生产、流通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有效缓解了供求矛盾,也有利于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与历史相比,我们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食品、能源价格上涨等结构性特点也很明显。但从更深层原因看,本轮通胀仍可归结为近年来总需求持续扩张背景下,我国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所导致的成本推动压力的释放。
前不久,中央强调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也透露出信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认识推进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这意味着,在具体调控措施上,一方面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以财政和货币等多种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有经济学家指出,以前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偏重于总量调控,现在,不仅考虑总量问题,也更加重视结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总量上的调控。与此同时,增长和通胀之间的两难困局可能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半年,在寻求两者平衡的努力中,国家应更多地把政策着眼点放在结构方面,更多地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解决问题。
夏业良告诉记者,如果CPI在第3季度回落,那么,中央在下一阶段的决策权就会灵活一些。从货币政策方面看,是从紧还是适度放松就可以权衡了。
在将"双防"目标转成"一保一控"后,业内人士对接下来宏观调控政策猜测很多。有专家认为,放松财税政策或许是一剂良方。可考虑通过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低收入群体提高价格补贴等措施,增加全体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我对下半年物价形势的稳定满怀信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决心、也有能力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样,我们也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