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汇条例为下一步改革预留政策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外汇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原来的《外汇管理条例》自1996年1月29日发布和1997年1月14日修订以来,虽然对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显然已有些滞后。因此,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细细研读,不难发现,经过修订的新条例,政策亮点频闪,进一步便利了贸易投资活动,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建立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健全了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并相应明确了有关法律责任。更为重要的是,新条例为我国下一步改革预留了政策空间。
“我认为,新条例在五个方面为进一步改革预留了政策空间。”长江学者、经济学家黄少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首先,新条例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这就为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预留了政策空间。其次,新条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推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预留出政策空间。第三,新条例加强了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为降低国际游资对我国的冲击、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稳定预留了政策空间。第四,新条例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规定,为支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预留了政策空间。第五,新条例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预留了政策空间。
据记者观察,1996年的《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境内机构向境外投资,在向审批主管部门申请前,由外汇管理机关审查其外汇资金来源;经批准后,按照国务院关于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规定办理有关资金汇出手续。而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则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增设了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交易项目的管理原则。新条例显然有利于为资本流出进一步拓宽渠道。
另外,由于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放宽了外汇流入流出的诸多限制,增强了外汇流动的自由度,增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基础,因此,这将会更大地推动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使人民币向着可自由兑换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近年来,跨境资本流动日益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如何加强监管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以及我国外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我国更是加大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此次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要求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同时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此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赋予外汇管理机关更加全面的监督检查权;加强了流入资本的用途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强调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分别从金融机构代位监管、外汇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流动资金监测和国家应急保障制度等方面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预留了政策空间,这对今后有效打击国际热钱流入、有效防范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显然,新条例放宽了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的自由度,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这有利于减轻货币政策压力。新条例还规定在一定条件、期限和规定下,允许国内企业将外汇收入存放境外,允许境外企业在国内发行证券,允许居民保留外汇收入。这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还可以减轻外汇结汇压力。
此外,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按交易性质进行监管;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按规定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这对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经济环境,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