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一保一控” 中国经济发展主基调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谢登科、王宇、岳瑞芳
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继而又调整为当前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去年以来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几次调整,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形势,释放出什么信号,备受瞩目。
正确分析经济形势,科学决策调控措施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
半年刚过,胡锦涛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还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并就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全面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到各地考察,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召开多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地方负责人、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人们注意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所进行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被摆在突出位置,并被反复强调。
“在中国经济有所降温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及时、灵活地予以调整,显示了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驾驭更加成熟和自信。”有经济专家解读说。
可以看出,以保发展、控物价为主要内容的“一保一控”,成为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以‘保发展’取代‘防过热’,措词之变传递出对经济过热警报的解除,以及对未来经济下滑甚至硬着陆的担忧和重视。”经济学家王小广认为。
上半年中国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但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沿海一些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减少,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放缓迹象开始显现。
“此次‘变调’表明经济下滑已受到上层更多的关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
同时,抑制通货膨胀继续被摆放在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国内油价上调、铁矿石等初级商品的进口价格上涨,PPI将在下半年维持较高的水平,并很可能传导到CPI,导致CPI可能再次升高,下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并未减缓。
全国人大财经委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警示,当前全球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已在多国蔓延。这份报告还认为,通货膨胀一旦超过一定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改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热向平稳水平回归的调整期,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下半年调控的突出位置,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张斌认为。
宏调新变局:稳定政策、适时微调,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从“双防”方针到“一保一控”,透露出中央在宏观调控思路上的微妙变化,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
针对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央强调指出,必须稳定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适时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在具体调控措施上,一方面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以财政和货币等多种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
“稳定政策和适时微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要务,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认为,不能因为政策调整而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目前,抑制通货膨胀仍被放在突出位置,这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总体基调没有改变。在政策基调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则将主要通过政策的适时微调来实现。
经济界分析人士认为,增长和通胀之间的两难困局可能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半年,在寻求两者平衡的努力中,国家将更多地把政策着眼点放在结构方面,更多地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解决问题。例如,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以前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偏重于总量调控,现在,不仅考虑总量问题,也更加重视结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总量上的调控。”汪同三说。
自8月1日起,我国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等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至13%,同时取消了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及部分电池产品等的出口退税。此举被广泛认为是政策适时微调的开始。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庄健说,在出口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并非一味地保出口,而是坚持了有保有压的原则。
为了稳定消费需求,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全国人大财经委还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等。
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也将在稳定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出灵活性。“考虑到国际通胀因素,当前金融调控政策必须保持稳定;同时,将更加灵活地针对一些行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庄健说。
近日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透出讯息,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灾后重建、助学、消费和带动就业多且特别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当然,未来的政策还会做出哪些调整,将取决于下一步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性因素。
为明年和更长时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中央在安排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明年和更长时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煤电油等基础原材料产品供应紧张,出口面临不少困难,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还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高成本推进、出口额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既会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困难,同时也是我们推进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的新机会。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双向目标,一是保证经济平稳降温、谨防‘急刹车’式的短周期调控,二是利用市场开始进行自我调节的机会,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做长期调控的准备。”张孝德说。
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补偿引发的成本推进型,所以,物价上涨过程也是价格合理反映要素稀缺程度,推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这也是政府利用市场自我合理调节的契机,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型改革的好机会。”发展和改革委有关人士指出。
由于此次价格上涨也是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所以这对于淘汰高能耗、低效率企业,推进增长方式转型是一个契机。“要利用这个机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进行科技创新来消化通货膨胀带来的高成本,同时,要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市场等多种渠道,实现产业转型。”这位人士说。
实际上,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上市场自我逆向调节机制已经开始启动,产业投资高峰期开始自我收缩,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积累性效应滞后释放。无论从反映经济增长的前半年宏观数据看,还是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的降温现象,一方面标志着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标志着为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行预热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时期正在来临。
“在中国经济开始降温进入调整期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保证经济增长不要大起大落,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增长速度。”张孝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