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下一步:五个着力点

2008-07-29 08:47 231

7月下旬,任何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风吹草动,都成为中国各方关注的焦点。

    时值中国经济的半年度数据出台不久,各部委乃至更高层的会议接踵召开,这一周多来,大家对于下半年调控政策的任何动向都是翘首以盼。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之前的“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呼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上述目标指向,并突出强调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会议强调,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而更多的目光则聚焦在了财政政策之上,26日,《瞭望》杂志发表文章“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所作为”。

    那么,财政政策下半年究竟将如何“有所作为”呢?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下一步宏观调控定调前后,素以调整优化结构见长的财政部门,正逐渐形成财税宏调下一步的战略与策略——财政部门将从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促进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五大方面着手,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中国政府宏调目标与策略的调整,本于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财政部综合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调控部门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敏锐、及时和较全面地把握经济多种变量中最关键的组合信息,合理地动态掌握调控中“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胀,又要防止出现过快经济下滑”的平衡点。

    而财政部上述官员则强调,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按照“控总量、调结构、稳物价、促协调”的原则,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努力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中,第一条便是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该官员指出,财政部门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把握好财政支出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保证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灾后重建的关系,既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资金需要,更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重建规模和时间进度。

    事实上,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时曾要求,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减少部分用于抗震救灾。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对记者说,财政总支出的控制与控制好货币政策力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财政支出本身就是经济总需求的一部分,不能严格控制的话,就可能挤占政府之外领域的需求。“政府的总支出尤其是行政性支出是应该压缩的。”

    外贸、投资应对之策

    不久前公布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贸出口增长17%,继今年2月份之后再度跌破20%。

    “扣掉国内的通胀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今年上半年实际的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到了个位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对此担忧。

    不久前,人大财经委在听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汇报后认为,外贸出口增幅和出口企业利润下滑较大的势头值得重视。

    据了解,在促进对外经济平稳发展方面,财政部门已形成一套思路。

    财政部上述官员就表示,下一步将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适时微调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

    此外,财政部门将适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鼓励国内供应偏紧产品进口,保障国内供应;完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保障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宏调还必须严密防控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此,财政部门的对策是,将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生产增加供给。这包括在农业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农牧业补贴政策体系,支持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缓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生产。

    同时,财政部门还将完善国家储备制度,跟踪监控国家储备库存情况,适时充实粮油储备库存,保障市场供应,防止市场供应脱销断档。

    然而,在出口发展明显下行的情势下,如何让中国宏观经济可以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对此,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日前提出,由于中国经济目前还没有达到消费拉动需求引领经济增长的程度,所以现阶段要靠内需带动增长,弥补外需下行带来的缺失,还是要从固定资产这方面入手,政策上应该从城市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入手。

    有财政部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财政部门在这方面的应对之策是,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强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

    更深层次的改革推进

    在以上问题之外,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超GDP增长,政府支配的份额在不断提高,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正在成为一个战略问题。

    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较慢,虽然今年上半年出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慢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改革的滞后,使得消费不足问题始终存在,居民收入占整个分配格局中份额在不断减少。

    而安体富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在致力于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应该增加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的社保覆盖面仍比较窄,资金缺口大,已经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

    安体富教授指出,上述问题的解决,都会增加企业、居民的负担,因此,财政收入应该适当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留有余地。否则,双管齐下,显然会更多加重企业、居民的负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而据财政部有关官员透露,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一系列举措也正酝酿推出。这主要体现在,财政将适当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支出,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同时,财政部门将完善应对价格上涨的民生保障机制,及时完善和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建立低保补助、养老金标准的物价指数调整机制,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另外,财政部门还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此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都已列入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同时从接近中央决策层人士处获悉,各相关政府决策部门、研究机构目前都在穿梭调研,关于财税体制如何进一步改革等更具深远意义改革发展思路、举措都在集思广益之中,将在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集中讨论、形成总体思路并择机推出。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