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的三个脸谱:内资、港资、外资企业抗风险能力迥异
广东海关系统刚刚提交给广东省政府以及海关总署的一份调研报告称,1-6月,广东进出口总额达3245.1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3%,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不过13.4%的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2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进出口位列全国二至四位的江苏、上海、北京 21.7%、23.2%和55.5%的增速水平。出口的放缓对这组数据的影响尤为明显。1-6月,广东出口增速仅为13%,而全国出口增速为21.9%。
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叠加复合效应对广东外经贸产生深刻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调研后显示,内资、港澳台资、外资三种类型的企业受影响程度迥异,一些外资企业反而在这轮调整中受益。
这份报告是广东海关方面走访了地方经贸部门、外商投资等9家行业协会以及22家各类有代表性企业后,刚刚写完的。这次调研也是为了配合6月份启动的全国外贸摸底调研。
内资、港资、外资表现迥异
贸易形势的不景气,使得广东出口企业的分化更为明显。
报告称,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内资、韩资、台资、港资企业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
有参与调研的人士介绍,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受影响最重的是内资企业,港资、台资企业影响居中,欧、美、日资企业受影响有限。
报告称,“三率两价”(出口退税率、汇率、利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频繁变动,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和不可预计性,不确定因素使企业难以对外报价,不敢承接超过3个月的长单、大单。
另外,企业订单多以美元成交结算,签订订单与接收货款时间差较长,汇率变动使外销型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有企业反映人民币每升值1%,企业利润率将下降5%—6%。
调研说,不少企业为了保住市场、留住客户、稳定员工而勉强维持出口,采取缩小规模、缩短周转期、少量多样等应对方式,“熬过”今年艰难时期,存在“等形势好转、等政策变化、等外商提价”的心态。
与此相对的却是,佳能、伟创力、纬创资通、蒂森克虏伯等日资、美资、欧资大型跨国公司受到叠加因素的影响较为有限。
这些公司称,由于集团内部实行全球配置资源,以加工贸易方式和出口机电产品为主,对出口退税率变动不是很敏感;而且这些企业原本用工制度就相对规范,注重员工保障,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其影响不大,反而在新法实施后,这些公司能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相比那些被动提高劳动成本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格力电器、长虹电器、汉胜科技(亚洲最大电缆生产企业)等内资企业也表示,通过大力发展占地少、用工少,有研发、有品牌,高科技、高效益的产业,在宏观经济趋紧的情况下出口仍保持较好增长。
实际上,6月份,贸易资讯商环球资源的首席运营官裴克为也曾表示,中国优质的供应商反而因为西方经济的放缓而获益。他称,不少电子产品买家增加了对自有品牌产品的采购,把小额订单整合成大宗订单,集中向少数中国供应商采购。
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凌方才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的放缓,该集团本来预计对美出口额会下滑10%,但是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商target却向该公司追加了大额订单,“我们预计全年对美出口下滑幅度也许能控制在5%以内”。
凌猜测说,贸易环境的恶化可能击垮了部分出口商,致使订单开始向相对优质的供应商集中。
不过,报告亦提及,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明显放缓。
今年1-6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080.8亿美元,增长13.4%,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64.1%;其中出口1199.2亿美元,增长15%,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3.9%,净增额减少48.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净增额31.2%。
“这显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上调,运营成本提升,进出口步伐有所放缓。”报告说。
高新产品出口受限技术转移
广东高新技术出口的产品核心竞争力问题,调研报告亦有所提及。
报告称,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产品出口基本模式为“外资+加工贸易”,技术、市场、服务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
今年1-6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24.4亿美元,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75.3%;加工贸易出口571.8亿美元,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82%。
从出口盈利上看,报告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多集中于增值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采取“大进大出”模式,在跨国公司生产转移中,技术扩散效应不明显,国内产业替代进展不畅,含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比重较低。
“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外商实际只投入30%资本,加上技术入股等就能占有50%股份,并通过对每一批产品收取专利费等就可以获得企业实际利润70%,而我方只承担加工组装任务,收取少量加工费,却要消耗许多能源和原材料,在利润和税收方面收益很少。”报告说。
近年来,尽管广东已建立起一批大型集成电路企业,初步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群,但由于大量订单指定使用国外厂商集成电路,很多企业对国产集成电路了解不多等原因,生产所需的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仍主要依赖进口。
统计显示,1-6月广东集成电路、微电子组件、液晶显示板合计进口 315.9亿美元,而出口仅40.8亿美元,逆差高达275.1亿美元。
在高端前沿产品出口上,1-6月电子技术产品出口仅59.8亿美元,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6%,而生命科学产品出口仅4.6亿美元、材料技术产品出口2.4亿美元、生物技术产品出口311.9万美元、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6716.9万美元。
报告说,当前广东软件外包服务也以低端的代码编制、单纯的应用服务为主,而系统软件、高端应用软件及服务市场几乎都被跨国软件企业垄断。
加工贸易升级大课题
从进出口贸易方式看,广东省外贸仍以加工贸易量为主,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约60%,也占全国加工贸易量的近四成。
具体为,1-6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 946.8亿美元,增长16%,占全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5.9%,占广东进出口29.2%。加工贸易进出口1983.7亿美元,增长10.3%,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38.9%,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61.1%,显示广东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广东出口减速,实为业界意料之内。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员周世俭说,虽然考虑到今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贸易政策会趋于稳定,甚至可能出现局部回暖,但是长期来看,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份调研报告显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报告称,尽管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但广东加工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今年1-6月,占广东面积23%的珠三角地区占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90.5%,而占广东面积77%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仅占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9.5%。
即使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形成自东向西的差距较大的梯次格局,其中深圳、东莞等地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加工贸易量。
受访企业普遍表示,除了税收优惠、水电便宜等因素外,企业更关注的是产业配套能力、运输成本、物流效率、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率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而跨国公司还要服从总部集团全球资源配置战略,因此对产业转移大多持观望慎重态度。
另外,企业即使在内地开展业务,也往往集中于内销业务、劳动密集性环节外发加工,或采取现有工厂生产能力不减少,而在内地另设新厂或分厂的扩张型转移方式。
报告称,目前广东企业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过高,内资企业所占比例偏低。
1-6月外商投资企业占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9.4%,而内资企业仅占20.6%。
“究其原因是广东加工贸易外向循环和国内产业内向循环相对割裂,外商投资企业‘抱团生产’、‘群居性’较多,大部分配套企业依然是跨国公司原有的上下家,不过是从国外整体转移到国内,研发、采购、销售与当地企业基本不发生联系,技术、管理溢出渗透效应有限。”报告说,“内资企业参与配套多局限于产品包装和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高新技术产品原料采购仍主要依靠进口和转厂。”
上述原因致使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不甚理想。
统计显示,1-6月广东加工贸易总体出口增值率为63.7%,而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为71.3%,江苏、上海、天津、山东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分别为58.1%、113.1%、86%、71.8%。
报告称,如果扣除出口中所含的国内采购料件价值,广东加工贸易实际增值率还将更低。目前珠三角超过80%的鞋企利润仅为5%-8%,这与发达国家200%-500%增值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相当数量加工贸易企业只是制造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即使已设立的研发中心也仅从事工艺改良和产品试制等适应性研发,独立性研发机构较少,距离真正意义研发中心相差甚远。”报告说。
为解决广东贸易遇到的挑战,报告建言,要“为广东产业转型争取宝贵的过渡期”。